三年前,村党总支开会时,80多名党员只有10人到场;党员干部不愿问事、不想问事,公共基础设施多年“原地踏步”。如今,党员干部定期学习成为惯例,积极主动为村里发展想办法已成常态……三年的时间,涡阳县楚店镇李寨村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村民们说,这多亏了“王书记”。
“王书记”名叫王景彩,是原市档案局副局长(现市档案馆副馆长)。驻村帮扶以来,他的足迹走遍了李寨村的村村户户,一个贫穷落后的乡村变成了全县脱贫攻坚示范村。尤其是村里的党建工作,也成了一张亮眼的名片。
王景彩到田间地头走访
党建引领脱贫致富路
“在这几年的努力下,我们有的贫困党员努力进取成为了脱贫攻坚的示范员,有的党员成为了脱贫攻坚的宣传员,大家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现在已经到了脱贫攻坚的关键阶段,希望我们能够齐心协力,继续发挥好党员的示范作用,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11月10日上午,在涡阳县楚店镇李寨村党员活动中心,党总支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王景彩正在以“如何发挥党员在脱贫攻坚中的示范作用”为题,为该村的党员们上党课。
每月定期在党员活动日开展讲党课活动,已经成了该村的习惯。李寨村88名党员中,除了20多名外出打工以及一些年老体弱不便行动的党员无法参加外,当天到会的有40余名。
这和三年前王景彩刚到村时的情景形成了强烈的对比。2017年5月,市档案局副局长王景彩受组织委派,赴李寨村任村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
第一次在村里召开全体党员大会,现场情景让他有点措手不及,“反复打电话通知召开党员大会,可是来的只有10个人,会上也没人愿意说话,整个大会死气沉沉。”
“发言也不管用,就是形成了统一意见了,落实得也不好,谁还费那个口舌干啥!”私底下,有些党员向王景彩解释原因。
“帮钱帮物,不如建个好支部。只有把基层党组织抓起来了,把党员的素质提高了,才能凝聚起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王景彩把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作为李寨村首要政治任务,先后完善了村两委工作责任制、“第一书记”工作责任制等多项制度,“村两委成员要经常走访群众,每月定期召开支部生活会和集中议事会,号召党员收看警示教育片。”
“红色堡垒”稳固了,党员责任感增强了,服务群众的积极性提升了,脱贫攻坚的各项工作也好开展了。
王景彩查阅扶贫档案
党员带头群众跟着干
李寨村距离涡阳县城10多公里,有耕地7460多亩,土地肥沃。但单一的农业种植生产模式严重制约了李寨村经济发展。调结构、促发展已成为李寨村打响脱贫攻坚战役、实现稳定脱贫的头等大事。
王景彩多次召开村委会会议,走访农户,拜访老党员,广泛征求贫困户意见,让产业结构调整深入人心;他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和扶贫工作队队员先后到利辛县纪王场乡和谐村、谯城区十河镇大周村等中药材种植基地学习考察,学习土地流转方式、政府扶植力度、企业引进模式、中药材种植规模、品种、销路等情况,按照“一村一品”产业达标要求和李寨村实际情况,准备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产业。
然而,一些村民担心有风险,不愿意进行土地流转。“还是种庄稼更稳当”的思想,在村民中相当有市场。
“传统的种植观念在村民心里已经根深蒂固,这时候就是要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了。”王景彩介绍,在党总支的号召下,党员孙良才率先将家中流转的100多亩土地种植了中药材,并主动到有意愿的村民家中做工作、传授种植经验,“要是光靠嘴去说,很难让村民们信服,有党员站出来先做出个样子,他们看到了有成效,自然就会跟着干。”
目前,李寨村共流转土地1600亩,种植防风和丹参两种中药材,吸纳贫困户100多人就业,不仅增加了产业价值,也为村民们拓宽了就业渠道,达到了稳定脱贫的效果。
在楚店镇李寨村的学夫种植合作社内,3万多只散养土鸡在田地里自由觅食。看着鸡群,合作社负责人赵学夫笑开了花。
赵学夫是村里的种粮大户,承包了500亩土地种植玉米、小麦等作物,收入虽然稳定但收益一直不算太高。在王景彩的建议下,他尝试改种中药材。
“原来一亩地纯收益三四百块钱,现在能达到一千元左右。”尝到了甜头的赵学夫去年又增加流转土地400亩,继续种植中药材,而且,他利用“休养生息”的土地养土鸡,在增加收入的同时,每年还能带动几十户贫困户务工。
从“镀金人”变成“村里人”
驻村扶贫三年多来,王景彩干的一桩桩实在事,让他从一些人眼中的“镀金人”变成了“村里人”。
看到王景彩来走访,在学夫种植合作社务工的李兴杰笑容满面地迎了出来。“两天没见你,我还担心你是不是调走了!”
60多岁的李兴杰腿部残疾,老伴儿患有精神病,没有子女,无法外出务工,生活很是贫困。王景彩到村里后,在走访中得知李兴杰有养殖经验,就立刻帮其申请养殖补贴,养殖山羊。现在李兴杰家中已养殖29头山羊,每头山羊价值2000余元。将自家的土地流转给学夫种植合作社后,养殖山羊之余,李兴杰还来到合作社务工,每天能获得60元左右的收入。不仅脱了贫,还逐渐实现了致富梦。
“他刚来的时候我们看他是市里面下派的领导,还猜测他是来镀金的,心想能给我们带来啥好处。”李兴杰不好意思地说,三年相处下来,他深深地感受到王景彩是真心在为他们着想,现在只要几天不见他,就会十分想念。
如今在李寨村,脱贫户“等靠要”的思想没有了,大家比着干,脱贫增收的劲头更高了;带领大家脱贫增收的村干部的威望更高了;干部和群众之间的关系也更加和谐了……“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干部带了头,群众有劲头。把党建工作抓好,可以说抓住了脱贫攻坚的‘牛鼻子’。”王景彩告诉记者。
如今的李寨村,贫困发生率已经从2014年的11.95%下降到0.06%,村集体经济从2014年的零元,到今年预计能达到59万元左右,今年8月李寨村被评为全县脱贫攻坚示范村。
“王书记领导得好,我们也加油干,日子以后肯定会越来越好。”李兴杰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