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新闻网讯 沿着平坦笔直的村路向前走,错落有致的村居映入眼帘,村居周围“镶嵌”着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日前,走进谯城区古城镇柴庙村,感受到不一样的乡村“颜值”,人仿佛置身画里。
近年来,古城镇多点精准发力,全方位开展农村人居环境大整治,乡村“颜值”与“魅力”不断提升,今日新农村真正成了农民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
美丽的柴庙村
推深做实邻长制
奏响人居环境整治“协奏曲”
根据我市邻长制基层组织体系相关工作安排,古城镇积极探索乡村治理新模式,以“邻长起作用,织密服务网”为切入点,发现引导一批热心群众代表积极投入邻长制工作中来。
“我们挨家挨户宣传,要求各户把自己门前的卫生搞好。有的家里没人,我们几个邻长就负责打扫了。”该镇尹楼村邻长李庆彬一边捡拾路边的垃圾,一边说道。
李庆彬,今年58岁,在该镇发布“邻长”选配招募令之后,他第一个“毛遂自荐”,成了一名光荣的邻长。李庆彬每天都会对他负责的村庄进行巡逻,对卫生死角、乱堆乱放等问题发现一处上报一处,并配合村委会及时进行清理。
自“邻长制”工作开展以来,古城镇共招募、选拔117名片长、203名组长、833名邻长作为“政策法规督导宣传员”和志愿者,助力人居环境整治和脱贫攻坚等相关工作。
合理设置扶贫公益岗
助力提升乡村“颜值”
“现在的政策就是好,参与公益性岗位工作,贫困户每月不仅能按时领到500元的公益性岗位补贴,还能把村里的环境卫生搞好,为大家提供一个干净美丽的生活环境。”正在路边喷洒除草剂的该镇尹楼村扶贫公益岗工人韩立方高兴地说道。
近年来,古城镇结合贫困户生产生活实际和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不断创新工作思路,紧紧围绕就业扶贫,以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为帮扶对象,将公益性岗位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增加贫困户的收入,激发贫困户脱贫内生动力,改变“等靠要”思想,同时改善乡村人居环境。
据悉,该镇共招聘公益岗536人,每年发放公益性岗位补贴达300多万元。根据申请扶贫公益岗贫困户的自身特点和劳动能力,为贫困户量身定制了公益性岗位,做到因事定岗、以岗定人、按需定员,岗位分别有保洁员、光伏看护员、水塘看护员等。
该镇相关负责人介绍,把公益性岗位与乡村振兴、人居环境整治相结合,实行日常管理与重点时段集中行动的灵活管理方式,以扶贫公益岗位带动贫困户增收,既解决了贫困户就业问题,又改善了乡村人居环境,确保贫困户脱贫不返贫。
改习惯定标准
营造人人参与的浓厚氛围
古城镇坚持宣传与整治同步、教育与管理并行,注重社会力量齐抓共管,坚持激励与制度约束相结合,开展志愿宣传和“文明户”“美丽庭院”等评比创建,完善村规民约、强化社会监督。
充分发挥基层组织优势,组织开展“党建+人居环境提升工作”主题党日活动,发挥党员、村民代表、志愿者、“三长”人员等作用,由表及里,潜移默化,逐步改变农民传统不良习惯,从源头上减少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不文明行为。
在巩固整治成效的基础上,该镇还积极探索建立长效机制,着眼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环境整治工作新格局,将触角向农户延伸,开展人居环境监督检查评比活动。
将人居环境工作各项指标列为绩效考核的重点考核内容,制订《古城镇农村爱国卫生防疫运动暨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常态化工作实施方案》,成立组织专抓人居环境整治督查考核,实行“一月两考核、两排位、两通报、两奖惩”,营造“比一比、赛一赛”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同时完善村内保洁运行与监督机制,实现村庄由一时清洁向保持长效清洁转变,由突击整治向常态化开展转变,真正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确保村庄常年保持干净整洁有序,避免反复反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