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路上,她们撑起了“半边天”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当前,我市无数干部群众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道路上,不断努力奋斗着,其中不乏自强不息的女性身影。她们做的事可能算不上惊天动地,但她们踏踏实实地用自己的双肩撑起了脱贫路上的“半边天”,展现了新时代女性风采。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她们的脱贫故事。

盛玲:贫困户家出了个“好媳妇”

亳州新闻网讯 杨变动坐在轮椅上,妻子盛玲在旁边为他擦脸、梳头、端茶、喂饭……11年来,这样温馨的生活场景每天都在涡阳县涡南镇杨桥村上演。

今年50岁的杨变动,曾经是干活的一把好手。2009年,杨变动外出打工时突发脑出血,留下后遗症无法行走,口齿不清,从此被“定格”在躺床上和轮椅上。经此变故,杨变动变得沉默寡言,对生活失去希望。

看到这个家里的顶梁柱倒下了,盛玲说:“夫妻这些年,事到头上了,我不能撇下你不管的。”就是这样一句简单的承诺,支撑着盛玲11年来始终如一、无微不至地照顾着轮椅上的杨变动。

说着容易做起来难。“刚得病的头几年,打工攒下的钱花完,亲戚都借光,孩子也外出打工补贴家里,可还是不够。他瘫在床上得吃药,家里婆婆岁数大了要照顾,还有一个孙女抱在怀里,我胃大出血住几次院。到处都是要花钱的地方,那时候只能闷着头熬日子,多想一点都不知道咋活下去。”回忆以前的艰辛生活,盛玲情不自禁地落泪。

2014年8月份,杨变动家被纳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这个家庭的命运自此改变。村里为杨变动家制定了个性化的帮扶政策,落实了重残补助、光伏收益、产业扶贫等政策,同时考虑到盛玲需要照顾家庭不能外出务工,村里为她申请了公益岗位增加家庭收入,并安排签约家庭医生定期上门为杨变动检查身体,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

平时,盛玲跑前忙后操持农活,干好地里忙完家里,闲下来的时候就给丈夫按摩。八十多岁的婆婆心疼她不容易,偷偷抹眼泪。盛玲就安慰婆婆说:“上级帮咱家那么多,现在看病又不花钱,我在村里干活给工资。您就放宽心活吧。”

现在,杨变动家在扶贫政策的帮助下,顺利脱贫。今年村里表彰“身边好人”,盛玲被群众代表一致推荐为村里的“好媳妇”。开完表彰会那天,盛玲戴着大红花,蹲在轮椅旁给杨变动看村里发她的红本本,两个人拉着手笑得特别灿烂。(杨雨萱 记者 李鹏)

康桂荣:扶贫路上绽放“铿锵玫瑰”

康桂荣(左)正在走访脱贫户

亳州新闻网讯  蒙城县小涧镇吴圩村扶贫干部康桂荣,用实际行动展现了一名扶贫干部“不忘初心,真情为民”的风采,赢得了贫困群众交口称赞。

2016年,44岁的康桂荣主动挑起了吴圩村扶贫专干的重任。要让贫困群众享受扶贫政策,首先是让他们了解政策。为此,康桂荣把扶贫宣传作为工作重点,通过村广播、发放宣传单、走访入户等方式,把党的扶贫政策宣传到贫困群众中去。通过宣传,激发了贫困群众的主动脱贫的意愿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每次想到贫困群众,都不再觉得累,工作也有了动力。”康桂荣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四年来,她不止一次走访过所有的贫困户,为他们办了许多实事,村庄道路硬化、安全饮水问题、“两不愁三保障”……每个贫困群众的困难她都时刻记在心上。

贫困户普遍存在老、弱、病、残的情况,吴圩村按照因人制宜的办法,设置了公益岗位,让他们就业增收有保障。但个别贫困户存在“等、要、靠”的思想,康桂荣就入户做工作,宣传“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目前,全村有能力的贫困户都已就业务工。康桂荣坚持深入村组、贫困户家中查看“五净一规范”、家庭生活、生产、身体健康状况、住房、子女上学等方面的情况,掌握贫困户的第一手资料,找出贫困的根子。

康桂荣的爱人在外跑运输,长期不在家,儿女的教育全落在了她一人身上,因工作较忙无暇顾及子女。几年过去了,女儿大学毕业,儿子也上初中。面对儿女,她很愧疚,但为了让贫困户过上好日子,她依然坚持走下去。

在康桂荣和扶贫工作队的努力下,吴圩村的扶贫工作取得了可喜成效,2014年,该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29户304人,贫困发生率为4.7%。通过精准帮扶,实现124户292人顺利脱贫,目前还有未脱贫人口5户12人。在扶贫路上,康桂荣像一朵绽放的铿锵玫瑰,书写着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无悔青春。她的真情付出,获得了乡亲们的一致好评。看着村民脸上灿烂的笑容,康桂荣更坚定了献身扶贫事业的信念。(朱强 胡瑞洋 记者 李鹏)

李书云:“女汉子”为家撑起一片天

从事公益岗位的李书云正在捡拾垃

亳州新闻网讯 在蒙城县岳坊镇姜饭棚村,提起脱贫户李书云,村民们无不称赞她勤劳、勇敢、坚强。李书云的爱人张贺海因脑出血留下后遗症失去了劳动能力,生活不能自理,她没有埋怨和放弃,勇敢地挑起了生活重担,为家庭撑起了一片天。

李书云原本有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夫妻俩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他们勤劳肯干,日子过得原本也红红火火。然而,2016年10月,张贺海因突发脑出血生活不能自理,对生活失去信心的他整天以泪洗面,精神萎靡不振。

看着身体和精神遭受双重打击的爱人,李书云暗暗发誓,一定要好好活着,努力干活,不能让自己的家就这样垮了。

姜饭棚村扶贫包村干部李建超得知李书云家的情况后,2017年建议村“两委”按照“两册一审”,把张贺海一家4人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成了贫困户,李书云并没有觉得低人一等,而是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扶贫政策和帮扶。

李书云让大儿子张如辉学习烹饪,她相信只要有了技术就能多挣钱,同时鼓励二儿子张如金好好学习,告诫他只有好好读书才能出人头地。就这样,李书云白天干活,晚上看着二儿子学习,还无微不至地照顾爱人张贺海。她还开辟了一块菜园,实现了一年四季都有菜吃,减少了家庭开支。

为了让李书云家能多点收入,村里帮助她申请了公益岗位,每年能给家庭带来几千元的收入。同时,村里还其申请低保,减轻了张贺海住院和吃药的开支。大儿子很争气,不仅学会了烹饪技术,还在县城找到了工作,每月有几千钱的工资,经常贴补家里。2018年,李书云家终于摘掉了贫困的“帽子”,大儿子也娶了媳妇。2019年6月,李书云添了一个可爱的孙女,为一家人带来了更多的欢乐。

“能过上今天的生活,真要感谢党的好政策。”李书云感激地说,今后的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越过越幸福。(马洪绕 杨振良 记者 李鹏)

张侠:用“百姓网事”连起群众心

张侠加班为村民网上办理事务

亳州新闻网讯  “村民办事来村里,网上申办少跑腿!俺有事只要来村里找到张侠,她大小事都能帮俺上网办好,真省心!”蒙城县小涧镇窑山村耄耋老人蔡永福乐着夸赞村里的网上办事员张侠。

今年43岁的张侠是蒙城县小涧镇窑山村的村扶贫专干、网上办事员。为适应电子信息技术服务“三农”工作,她先后多次参加培训学习,熟练掌握了适应农村工作的实用型电子信息技术,热心服务百姓网上办事,平均每月为村民在网上办理事项40余件,成为当地村民生活中的热心“网红助手”。

窑山村地处偏僻,全村有3876人。过去,村民想办事特别不方便。现在乡村发展变化大,出行有公交车,办事在村里就可以网上办理。“现在咱农村群众的好多事情,比如上交农合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办理老年公交卡、残疾证、慢性病证、健康证申请、老年人高龄津贴年审等,都是在村里进行网上申请办理,方便得很!”正在帮助村民在安徽政务网上办事的张侠介绍着“百姓网事”,“我很乐意学技能网上服务村民,帮村民解难题,不让村民办事多跑腿。”

“她帮助俺村的每一位办事村民就像对待自家亲人一样!”蔡永福这样夸赞张侠帮他网上申办养老保险时说。工作中,张侠把“一切为了村民,一切方便村民”的网络服务理念融入实际,对来村办理业务的村民,她会主动、耐心讲解网上办事流程;遇到村民携带资料缺少不能办理的,她会认真做好记录并利用空闲时间去村民家取;她从邻里口中得知村民刘翠云老人有办公交卡的意向,考虑到老人因脑梗后遗症腿脚不便,她便亲自上门采集老人信息办好公交卡送到老人家中……

作为一名偏远乡村的基层村干部,张侠时时处处以一名共产党员的身份率先垂范,倾情为民;作为一名村级网上办事员,她始终以“服务、高效、满意”为宗旨履职尽责服务于村民,赢得当地广大干群的点赞和好口碑。(邓云龙 记者 李鹏)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