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市“十三五”期间民生工程稳实施显成效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十三五”期间,亳州市聚焦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七有”目标,做实做细各项民生工程,把群众满意作为检验实施成效的根本标准,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5年来,累计实施了46项民生工程,建成了如农村道路畅通工程、农村饮水安全、美丽乡村建设、城市老旧小区改造等一大批民生工程,工程点数超过10万个;累计投入资金834.8亿元,民生工程投入的平均增幅超过了财政收入增幅,惠及全市640多万城乡居民,人均受益逾万元。这些工程分布在全市各县、区,成为乡村建设中一道道亮丽的风景。

幼有所育,扎实实施。五年来,逐步提升学前教育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新建、改扩建幼儿园523所,实现了一镇一所标准化公办幼儿园的目标,进一步推进学前教育普及和普惠发展;资助家庭困难幼儿31114人次,培训幼儿教师16520人次,持续提升学前教育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

学有所教,稳步推进。五年来,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持续推进。平均每年有60多万名学生享受免费义务教育,年均1万多名农村贫困寄宿生享受生活补助;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36.5万名,校舍维修改造面积258.3万平方米,义务教育学校营养膳食补助学生39.2万人,建设230所教学点智慧课堂,配备学生终端11098台,完善网络基础设施,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教育公平。

劳有所得,扎实开展。五年来,加大了就业扶持力度,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持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提高岗位匹配的能力。累计培训人员15.8万人次;电商精准培训3.1万人次;开发公益性岗位1.5万个,安排见习就业人员2.1万人,促进了就业水平和质量的提升。

病有所医,全面覆盖。五年来,城乡基本医疗保险筹资标准从2016年的人均540元提高到2020年的人均800元,参保率保持在105%左右,实现县、乡全覆盖。累计新建、扩建乡镇卫生院87个、村卫生室1235个,实现了每个建制镇1所标准化乡镇卫生院、每个行政村1所标准化村卫生室的目标。婚前医学检查率达到95%以上,产前筛查率由2015年的20%提高到2020的58%以上,妇幼健康服务水平逐步提升,城乡医疗卫生服务网络逐步健全。

老有所养,日趋完善。五年来,大力推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新增社会办养老机构床位4300张,完成社区养老服务机构设施建设70所。集中供养特困人员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700元/人月,比2015年增长112%,分散供养特困人员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500元/人月,比2015年增长162%。建立失能特困人员护理补贴制度,对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分别按不低于300元、200元每人每月发放护理补贴;对80岁以上老人发放高龄津贴,惠及高龄老人57.5万人;城乡养老保险参保331.7万人,累计发放养老金7.4亿元,发放标准不断提高,惠及范围不断扩大,逐步解除老人后顾之忧。

住有所居,显著改善。五年来,持续改善困难群体基本居住需求,累计开工建设公租房6.19万套,棚户区改造17.8万套。其中,已建成公租房4.7万套,棚户区改造13.1万套;改造农村危房5万多户,改造城镇老旧小区398.4万平方米,城乡低收入家庭的住房条件得到显著改善。

弱有所扶,守住底线。五年来,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628元每人/每月,比2015年增长214%,月人均补助水平提高到389元,比2015年增长168%,共保障22.7万人,累计发放低保金26.5亿元;农村五保供养年均29万人,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年均7.3万人,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年均5.7万人,孤儿保障年均4146人,生活无着落人员年均救助3327人次。 贫困人口累计享受健康脱贫综合医保待遇856.86万人次,通过“一站式”即时结算45.9亿元,综合补偿比92.35%。完成农村道路畅通工程9000多公里,极大地改善了贫困人员生活条件,让广大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魏云 张世珍)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