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有“稻” 甩掉穷帽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吴大锁种植的水稻

亳州新闻网讯 冬日农闲,但吴大锁一大早就到地里转了一圈,看着地里的庄稼就像看到了丰收的喜悦。吴大锁常说:“要不是党的精准扶贫好政策,现在的好日子真是想都不敢想。”

今年57岁的吴大锁是蒙城县小涧镇吴圩村吴西队脱贫户,家里有三口人,儿子是智力一级残疾人,无劳动能力,需要人照顾,因此,吴大锁不能外出务工,只能在家守着5亩多地过日子,常常入不敷出。

2014年,经政策识别,吴大锁一家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村里帮助落实了低保、产业扶贫、健康扶贫、光伏收益分红等政策,还落实了吴大锁妻子扶贫公益岗护塘员。2017年底,吴大锁终于摘掉了“贫困帽”,光荣地脱了贫。

看到吴大锁日子渐渐好起来,邻居和他开玩笑地说:“大锁,这回好了,啥都不用干就有钱花。”贫困帽咋成了“高帽子”?吴大锁心里不是滋味,自己有胳膊有腿的,不能政府帮扶过日子,要自己劳动脱贫致富。

2020年,在村里的帮助下,吴大锁流转了50亩土地发展种植业,但资金不够,镇村干部就帮助联系银行,办理了5万元小额信贷。就这样,吴大锁种了25亩水稻、6亩中药材和20余亩玉米。在吴大锁的勤劳耕耘下,今年水稻获得了丰收,每亩纯收入1300元。

今年村里流转土地1300亩种植水稻、中药材等作物,吴大锁负责抽水、施肥、放水、打药、除草等工作,一年工资有15600元,再加上妻子扶贫公益岗、低保、残补、残护、代缴新农合、农保等收入,吴大锁家今年家庭收入超过3万元。

吴圩村党总支书记付勇告诉记者,吴大锁是一个励志的人,他知贫后勇,穷则思变,用好产业扶贫“金钥匙”,开启了脱贫攻坚致富“锁”,实现了脱贫不返贫,为村里的贫困户树立了榜样。吴圩村将以吴大锁为典型,带动更多的贫困户走产业脱贫路,早日实现小康生活。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