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西国正在给牛喂食草料
亳州新闻网讯 面对痛失亲人的不幸和因病致贫的家庭,利辛县孙庙乡高堂村东李庄村民李西国没有自暴自弃,在党的精准扶贫政策支持下,他重拾信心,积极发展养殖业,不仅靠着勤劳的双手成功脱贫,还成了当地有名的致富能手。
记者日前来到李西国养牛场,15头牛正在吃饲料,个个膘肥体壮。肤色黝黑的李西国身着一身工作时穿的迷彩服,给牛喂草、打扫牛舍、观察每头牛的生长发育情况,这些都是他每天的“必修课”。
42岁的李西国原本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他在外打工挣钱,妻子带着一双儿女在家上学读书,日子过得平静而幸福。2014年,其儿子不幸确诊白血病,巨额的医疗费用,长期的陪护治疗,让这个家庭一下陷入了困境。经过精准识别,李西国一家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其享受的“351”“180”政策,让本户能看得起病,不再为治疗费发愁;光伏扶贫、公益性岗位、代缴农合费用等扶贫政策,让一家人的收入有所增加。李西国还申请了5万元扶贫贷款用来发展养殖,村“两委”帮助他家申请了养殖补贴,一家人的生活渐有起色。
“戴贫困户的帽子可不光荣,想要过上好日子,还是要靠好好干,多挣钱。”李西国告诉记者,在政府的帮扶下,儿子看病的费用有了保障,他自己需要照顾一家人,没法出门打工,就努力在家搞养殖、种植,收入不断增加,于2017年底顺利脱贫。
眼看日子越过越好,不想厄运再次降临。2019年,李西国儿子因病情严重去世,这让李西国一家很长时间缓不过劲来。经过村“两委”成员的多番疏导和鼓励,李西国总算重新振作起来,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养殖和种植上。两三年间,四头母牛变成15头母牛,同时流转土地70亩。
通过不断向养牛大户请教,加上当地技术人员的指导,李西国逐渐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养牛技术。“主要是防病。平时要多注意观察,牛的抵抗力较强,有点病只要发现早,基本没有啥伤亡。”李西国说,科学喂牛也很关键,起初由于不懂养殖技术,单纯采用传统方法喂养,给牛配置的饲料配比不合理,影响牛的生长。
“我现在只喂养能繁母牛,目前销售过几头公牛犊子,一头可以卖万元左右。流转的土地,每亩地一年也能赚个一千多元,秸秆还能粉碎喂牛。”李西国高兴地告诉记者,孩子没生病时候他一直在外打工,“早知道养牛效益好,应该早点回来喂牛。”
“李西国现在是当地有名的致富带头人。今年他又买了一辆二手旋耕机,干好自家的活,也给其他村民提供有偿服务,秋季也挣了六七千元。” 孙庙乡扶贫办主任李世茹说,过去提起李西国,村民说得最多的是“同情”,现在说得更多的则是“佩服”。
“到年底还能再增加五六个牛犊子,母牛犊全部留下来自己养,我打算再扩大点规模,养到二三十头能繁母牛。”李西国说,人不能在困境中绝望,在国家政策的帮扶下, 脱贫路上不等不靠、寻找出路才是正道,“我加把劲把养殖规模再扩大点,效益好了就能带动周边的乡邻也来养牛,大家一起发家致富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