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场所如何“痰吐”优雅

《安徽省爱国卫生条例》规定,3月1日起随地吐痰最高可罚25元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近日,安徽省通过了《安徽省爱国卫生条例》,对随地吐痰等不文明行为明确了法律责任,最高可处25元罚款。那么,在市区公共场所随地吐痰的行为常见吗?又有哪些危害呢?怎样才能做到正确吐痰呢?相关专家表示,痰液可能传播疾病,建议公共场所放置有杀菌液的痰盂。

禁止随地吐痰列入旅游公约

随地吐痰惹人烦

随地吐痰是不文明的行为,这种现象在市区情况如何呢?近日,记者对市区的多个公共场所进行了走访。

1月3日,在花戏楼景区,几名保洁人员正在忙着清理地面垃圾。一位保洁员告诉记者,虽然景区内有“禁止随地吐痰”的标识,但仍不时有游客随地吐痰,与景区环境格格不入。

位于市区汤王大道上的谯城万达广场刚刚开业一个多月,干净整洁的卫生条件让人心情舒畅。记者在商场转了一圈,没有遇到随地吐痰的情况,但保洁说,大部分市民都能“克制住”,但也有极少数人乱吐痰。

记者在医院也看到随地吐痰的现象。在市人民医院门诊楼二楼胃镜室附近的一处玻璃窗户前,地上有一片的痰液,记者将情况告知附近的保洁员。保洁员无奈地说,随地吐痰太让人烦恼了,刚刚清理过不久又出现了,看着太不卫生了。

痰液易传播疾病

随地吐痰不仅是不文明行为,还容易传播疾病,尤其是现在还处于疫情期间,市民更不应该随地吐痰。

市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瞿香坤介绍说,唾液中含有大量的病菌等,我们常见的传染性感冒就是通过飞沫,也就是唾液进行传播的,如果随地吐痰,就会让这些病原体随意散播到空气中,降低公共环境的卫生状况。

一般情况下健康人的痰不会太多,如果一个人经常吐痰,就说明他的鼻、喉、气管、肺等呼吸器官很有可能是感染了细菌、病毒、支原体等各种病原体,这种痰被吐出来后就有可能传播疾病。

痰液还可以传播猩红热、白喉、百日咳、扁桃体炎、流感等疾病。也许有人认为自己很健康,吐痰可以随便一点,这种想法是不对的,有很多人,表面上看起来很健康,而实际上他是有病的,只是还没有发现而已。

设置杀菌液痰盂

记者在采访中注意到,目前市面上吐痰设施很少见,这个也为随地吐痰的市民提供了“借口”。采访中,市民建议,可以在商场人员密集的、不通风的地方多放置一些放有杀菌液的痰盂,这样可以大大减少疾病传播。

对于随地吐痰的现象应该怎么处罚呢?《亳州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规定,随地吐痰、便溺,乱扔瓜果皮(核)、纸屑、烟蒂、包装物、口香糖等废弃物的,处20元罚款。刚刚通过的《安徽省爱国卫生条例》也对随地吐痰的法律责任进行了明确,最高可处25元罚款,将于2021年3月1日起施行。

我市城管部门有关负责人介绍说,随地吐痰是瞬间行为,取证比较困难。目前我市对随地吐痰行为没有处罚,不过可以探索创新管理制度,依托志愿者、社区等群体组织,加大对随地吐痰行为的管理,减少乱吐痰现象。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