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成高标准农田675万亩 更多特色农产品走出亳州 “亳字号”农产品向高质量迈进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近年来,我市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绿色发展为导向,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努力把“农业大市”自然禀赋、资源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经济优势。

主要农产品量质齐升

记者从我市农业部门了解到,全市常年粮食产量保持500万吨以上,单产、总产均位居全省前列。中药材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120万亩,约占全国的十分之一。全市拥有涉农产品驰名商标11个,安徽省名牌产品43个,“三品一标”品牌认证总数达到672个。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据了解,全市蔬果种植面积200万亩,其中设施蔬菜80万亩。涡阳苔干、香椿和蒙城黄花梨被农业农村部登记为地理标志农产品,精益诚食品速冻蔬菜获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金奖。

我市常年生猪饲养量为361万头,肉牛饲养量11万头,肉羊饲养量284万只,家禽饲养量3676万只,畜禽良种覆盖率达96%以上。我市拥有温氏、安欣、牧原、禾丰、正大、正邦、襄大等大型畜牧企业和古井、金沙河、五得利等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是全国“生猪优势产区”、农产品加工产业基地、优质小麦加工示范基地和中国面粉加工强市。

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

全市已建成高标准农田675万亩,占全市总耕地面积的75%。其中,建设优质专用订单小麦单品种万亩片102个、示范面积达213.9万亩。

我市建有国家级蔬菜标准园16个,省级蔬菜标准园32个。目前,“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等绿色生态生产技术广泛应用,化肥、农药使用量连续5年负增长,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2.6%。主要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达99%以上,农机作业托管服务面积达95%以上,农机托管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走出去”的特色农产品越来越多

近年来,我市着力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开放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亳字号”特色农产品抢抓机遇,源源不断地“走出去”。

我市生产的面粉、淀粉等粮食深加工产品畅销国内外,亳州饮片、花茶及蔬果等远销日韩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我市有8家企业获批全省首批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示范创建单位,蒙城县成为安徽省首个上海市外蔬菜主供应基地。涡阳县与上海鹏欣集团签订“双百万工程”,建设全国最大的圈养羊基地。

我市制定了《亳州市实施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等,出台了《关于建设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实施方案》。我市投入1300万元专项扶持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并与上海农产品批发市场签订了6万吨蔬菜和40万头生猪供应合同。目前,我市正在着力实现供应长三角地区农产品由保供向优供、单供向多供转变。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