涡阳县西阳镇王桥村 “科技扶贫”结出丰收果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驻村工作队走访村扶贫车间

2014年的王桥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贫困村,没有像样的产业,村集体经济收入为零,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23户,449人,贫困发生率高达10%。六年过去,如今村子有钱了,环境变美了,支柱产业发展了,家家户户果园连成片,“咩咩”山羊声随处听得见,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而这一切的变化都源于“科技扶贫”的力量。

2014年,根据省委省政府统一安排,安徽科技学院与涡阳县西阳镇王桥村建立定点帮扶关系。六年来,该学院相继选派的5名驻村干部充分发挥高校科技优势,紧紧扭住产业扶贫关键“牛鼻子”,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将科技基因根植乡村,结出了“科技扶贫”丰硕果。截至2020年底,王桥村123户445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已实现全部稳定脱贫。

探究王桥村的贫困,该村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丁景良总结出几个原因:产业结构单一,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产业经济效益低;特色种植养殖业发展规模较小;龙头企业少,缺乏科技支撑,产出效益低,村里仅有“伟侠果蔬种植合作社”一家农民合作社,其示范带动能力有限。

“基于校地实际,经过调研论证,学院决定依托农科优势,确定了‘赶着山羊奔小康’‘栽上果树寻致富’的种植养殖协同发展的双轮驱动产业扶贫模式。”丁景良表示,有思路,抓落实,效果就明显。2017年,王桥村实现贫困村出列。

产业扶贫的关键在人。“在脱贫攻坚定点帮扶中,我们坚持扶贫扶智,不断加大对贫困劳动者和致富带头人的技能培训,积极促进村民向新型农民转变。”丁景良介绍,通过蔬菜种植、水果种植技能培训,94名贫困劳动者系统学习了蔬菜、水果等栽培技术;山羊科学养殖讲座让西阳镇养羊户掌握了山羊养殖的基本技能;电商技能培训让当地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和种植养殖大户增长了农产品市场营销知识等。

扶贫六年来,王桥村建成果园700余亩,蔬菜大棚200余亩,年产各类水果800吨,蔬菜300吨,年产值超过500万元。全村超过100户养殖安徽白山羊,存栏量超过1500只,其中建档立卡养殖达标户24户,山羊存栏量保持在150只左右,按照每只羊收益500元计算,约为每户贫困户带来5000元收入。

“通过技能培训、产业示范等一系列措施,王桥村有劳动能力的贫困者都掌握了一门或者多门农业发展技术,自我发展能力进一步提高。”丁景良说,持续不断的技能培训和大讲堂活动的开展,在传授新型农业知识的同时,也不断增强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同时,致富带头人积极进取发挥带贫优势,村干部主动作为化解矛盾,让乡村实现稳定脱贫后,向着更幸福的方向前进。

“我们正围绕村扶贫基地,着手打造集特色种植养殖、生态旅游、电子商务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通过打造科技扶贫示范基地,引领农村产业高质量发展,让更多的村民奔上小康富裕路。”丁景良憧憬地说。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