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香里的流年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从记事起,家里就闲置着一块方方正正的东西,有点像烟灰缸,黑不溜秋的。旁边却还有一个长条形的石块。年少无知的我望着这些奇怪的东西,问:“妈妈,这是什么?”

这时,妈妈的眼睛里就有了一种肃穆的神色。她轻轻地抚摸着我的头发,告诉我:“这是我爸爸,也就是你外公最珍视的物品,是砚台和墨条。”

原来,外公是一位很有学问的人,我们家也可以算得上是书香门第。妈妈在外公的教导下,博闻强记,一直在同龄学子中名列前茅。妈妈说,你不知道吧,以前人们写毛笔字,得用这个来磨墨。

磨墨?我似懂非懂。直到后来,恍然间看到了电视剧里的情形:少爷写字的时候,丫鬟在一旁伺候着,笔墨纸砚一一摆好,然后挽起袖子倒墨汁,拿那墨条和砚台互相磨起来。

而我,有幸欣赏了外公留下的一副字画,那是一片翠竹,旁边写着一句诗:“此君志欲擎天碧,耸出云头高百尺。”我也仿佛看到已故的外公身着长袍,在洁白的宣纸上,意气风发,吟诗作画,挥笔而就的样子。

时光如水,每年春节,妈妈少不了秉承着外公的遗风,写几副对联贴在每个房间的门上。妈妈的毛笔字少了些许刚劲有力,多了些灵秀飘逸。

抬起头,无论是“春雨丝丝润万物,红梅点点绣千山”的一派欣欣向荣,还是“玉地祥光开泰运,金门旭日耀阳春”的喜气洋洋,那些用浓浓的墨汁写成的对联,无不散发着一股清新的墨香味,饱含着对新生活红红火火的希望。

一辈又一辈,大学毕业的我从妈妈手中接过了这支笔。我像模像样地铺开大红的纸,在那方古老的砚台上沾墨,悬腕、落笔,仿佛书法大家似的。妈妈在一旁笑成了一朵花。爸爸逢人就夸,这是咱闺女写的,瞧瞧,这间架结构、这起承转合……

看到父母眼里的光,我也颇感自豪,雏鹰也能飞了,也小有用处了。于是,这份时光就成了我心底盼望的日子,我也乐得大显身手。

随着岁月的更迭,集市上出现了现成的对联。那些成品价格不贵,却异常精美。每一副对联都有书法家的风范,圆润流畅,赏心悦目。为了省事,咱们也不再费神去亲自书写。

然而,我还是忍不住时时怀念那些旧日子里的忙碌,那慢慢风干的点点墨痕,那一笔一画间的情趣,那一辈一辈传承下来的美丽……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