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正江(右一)走访生产童装的村工厂
“经过几年的持续努力,截至2020年底,大高村148户346人全部脱贫,全村人均年收入增加到11956元,贫困群众年收入9895元,村集体经济年收入50万元,真正实现了村民富裕、生态良好……”新年刚过,说起涡阳县马店集镇大高村近年的变化,该村党总支第一书记兼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顾正江自豪地说,2017年5月驻村以来,得益于驻村工作队开出的一张张扶贫“良方”,大高村有了如今欣欣向荣的模样。
“大高村地处偏僻,共有耕地5845亩,全部为砂礓黑土。由于土地保水、保肥性差,村民一直习惯‘一麦(小麦)一豆(涡阳大豆)’的传统种植模式,效益较低。2014年,该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17户313人,贫困发生率为10.7%,贫困发生率较高。”顾正江介绍说, 通过细致走访,在充分掌握大高村村情之后,驻村工作队坚持“抓党建促脱贫”,着力念好扶贫项目经、中药材致富经、蔬菜种植经、特色养殖经,终于让“黑土”里长出了“金蛋蛋”。
“我们了解到亳州市有众多饮片生产企业,中药材需求量大,在大高村发展中药材种植产业,销售上应该没有问题。”顾正江告诉记者,在征得村“两委”班子成员及村民代表一致同意后,村里确定通过“企业+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发展中药材种植,还从外地请来专家,为村民提供中药材种植技术指导与培训;联系企业签订中药材收购合同,消除村民的后顾之忧。
“我们家是因病致贫,老伴儿患有类风湿关节炎,不能劳累,就我一个人里里外外忙活,收入很低。顾书记来了之后,指导我把4亩多砂礓黑土地改种小红花、菊花等中药材。没想到这一种,一年竟多收入上万元,‘黑土’里真长出了‘金蛋蛋’。”该村脱贫户高景合高兴地说。
村民崔丙运也是受益者之一。“我儿子有残疾,家中缺少劳动力。在顾书记的协调下,村专业合作社按照每亩800元流转了我的6亩土地,用来种植中药材;还安排我在这片地里务工,年收入有1万多元,让我家顺利脱贫,生活越来越好。”崔丙运感激地说。
近年来,大高村村民增收明显,集体经济收入不断提高,基础设施有了较大改善,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持续提升,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早在2018年,大高村村集体经济收入就达到36万元,脱贫108户295人,贫困发生率降到0.5%以下;大高村从贫困村顺利出列,脱贫攻坚成绩突出。如今,越来越多的大高村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更有不少贫困户走上了致富之路。
“三年多来,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充分发挥部门资源优势,帮助大高村与30多家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确定产业扶贫项目9个,引进帮扶资金96万元,帮助支持大高村经济发展。积极协调农业、民政、教育、医疗、金融、水利、交通、电力、文化、社会保障等诸多部门共同配合,确保扶贫政策到户到人,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顾正江说。
实实在在的成效,赢得了村民们的赞誉。“现在咱们用水免费、医疗免费,在家门口就能打工赚钱,过去做梦也想不到。”“扶贫工作队来了,我们的好日子也来了。”提起近年来村容村貌、生活水平的变化,大高村脱贫户们都说,“政府照顾得好,很满足!”
“未来我们将继续秉承‘上善大高 生态家园’的总体建设思路,以党建为引领,以产业扶贫为主线,以产品销售为抓手,切实抓好‘三精准’‘三落实’‘三保障’等工作,全力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顾正江介绍,在具体落实过程中,将持续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按照产业扶贫项目分工,培养大高村致富带头人,努力打造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全面推行“党总支+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切实将党的组织嵌入到产业扶贫之中,党员干部带头发展产业,成为一支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力军;在大力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基础上,通过“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引导贫困群众树立主体意识,因地制宜,积极发展村集体经济,建设大高村现代农业示范区,带动贫困户家门口就业,实现贫困户持续增收、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的目标,让“上善大高 生态家园”的梦想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