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腊月初八日,是腊八节。据传腊八节和吃腊八粥的来历有多种说法。
一说腊八这一天,腊八祭的神有猫虎神、昆虫神、农神、场神、水庸等八神,所以称为腊八。另一说,是说吃腊八粥,来源于佛教仪式。说的是古印度有一太子,长大成人后,出家修道,三十五岁那一年十二月(腊月)初八这天,得道成佛,创立佛教。因他是释迦族人,后来佛教信徒尊称他为释迦牟尼。此后每逢这天,寺庙熬黍粥,念经敬佛,以示纪念。
在我国,有关吃腊八粥的传说故事也很多。一说是很久以前,有个儿子媳妇跟着父母一起过日子的家庭。老人对儿子媳妇关心备至,大小事都全包下来,小两口成天好吃懒做。后来老两口去世了,小两口吃完了老人留下的粮食,把房子也卖了吃完了,只好挤在一间破草棚里挨饿。寒冬到来,小两口又冻又饿,在腊月初八这天,他们再也忍不住了,翻箱倒柜,把老鼠藏起来的一点玉米、花生收起来,凑合熬成稀粥以备充饥。正要喝的时候,一阵狂风袭来,把他们压死在被风刮倒的墙底下。后来,这个故事传向四面八方。人们为了教育年轻人吸取这个教训,学会勤俭过日子,便在腊八这一天,早早熬一锅粥,边吃边讲腊八粥的故事。
再一说,就是说明朝皇帝朱元璋小时候给财主放牛的故事了,有一次朱元璋放牛时牵牛过桥,牛的腿被摔坏了。财主一气之下把朱元璋关起来,还给他三天不准吃饭的处罚。朱元璋挨饿到第三天,实在忍不住了,想抓个老鼠吃。他在屋里东走走,西看看,终于找到一个鼠洞。他赶紧伸手往鼠洞一抓,虽然没有抓到老鼠,却发现里边有许多老鼠搬来的大米、苞谷、豆子、枣子等许多粮食。朱元璋高兴极了,偷偷用它们煮了一锅粥,吃起来时还觉得美味可口。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每天吃着山珍海味,时间久了,觉得有些腻人,便叫御膳房用五谷杂粮煮粥吃,他一边吃一边称赞。这天正是腊月初八。朱元璋高兴之余赐了个“腊八粥”的名字。官员知道这个消息,也跟着吃腊八粥。时间久了,老百姓也跟着学吃,一直传到现在。
腊八粥所用材料,随各地物产及家庭贫富有区别。清人富察崇《燕京岁时记·腊八粥》载:“腊八粥者,用黄米、百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松子及白糖、红糖、葡萄以作点染。”另据《梦粱录》卷六《十二月》载:腊八粥又名“七宝粥”。原先,寺庙的和尚尼姑除以之供佛外,还作为交际手段,分给有来往的施主。后来,此俗逐渐普及民间,家家户户也照样煮起来。在农村,则逐渐演变成了象征五谷丰登的民间节日。民间煮腊八粥,有“细腊八”与“粗腊八”之分。取其温暖,可以滋补,可以祛寒,暖肚润肠之意。
母亲在世的时候,给我们熬煮的腊八粥较为简单。大都是用自家地里自产的小米、豇豆、红小豆等杂粮熬制,偶尔也加入豆皮、菠菜、葱、姜、食盐等佐料,做成咸味的稀粥。这时正值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味道鲜美而热气腾腾的腊八粥,身体特别温暖舒服,心情也特别愉快。
腊八节除了吃腊八粥外,有的地方在腊八黎明前,年轻人扛上镢头,挎上背头,到河边抢打“腊八冰”。他们把块块厚冰运到附近田里。冰,象征着雨水旺。以此,来祈求新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故腊八节又有“丰收日”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