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我市着力深化社会治理体制改革,扎实推进“邻长制”改革。建立“乡镇(街道)-村(社区)-片-组-邻”邻长制基层组织体系,选配片长9224名、组长26826名、邻长107769名,打通社会治理体系延伸到户“最后一米”。
如何让党的方针政策和有关信息及时传达到每个群众身边,怎么才能将群众诉求得到真实传递、快速反馈和妥善处理?去年我市建立的“乡镇(街道)—村(社区)—片—组—邻”的邻长制基层组织体系,就是在这方面做出的一个有益探索。
我市建立的邻长制基层组织体系,即建立“乡镇(街道)—村(社区)—片—组—邻”五级组织体系,通过划“片、组、邻”,将辖区内村庄集镇(居民小区)、商店、医院、学校、企业等各要素和人员全部纳入服务管理,全覆盖无疏漏。
邻长制是紧密联系群众的“纽带”。家庭作为社会最小的细胞而存在。作为邻长,由于每天就生活在这些“细胞”周围,与这些“细胞”联系最为紧密,能时刻关注着这些“细胞”的“风吹草动”和人情冷暖,是群众身边的“千里眼、顺风耳”,有利于上传下达,即上传社情民意,下达党的方针政策等,担当着党群联络员、政策宣传员、民生保障员、矛盾信息员、平安战斗员的作用,是党和政府紧密联系群众的“纽带”。
邻长制有利于近距离服务群众。这些“片长、组长、邻长”很多本身就是普通群众,也就最了解大家的喜怒哀乐、所思所求所需。这就让邻长们工作起来更快速、更直接、更具针对性,更有利于做好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工作,便于把服务和管理送到群众家门口,能够使基层群众“话有地方说,事有地方办,困难有人帮,问题有人管”。
邻长制有利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由于“三长”多是党员担任,这些以党员为主力的邻长队伍,如同一只只长长的触角,伸向社会治理体系的神经末梢。很多普通党员在日常生活中,缺少发挥作用的平台,邻长制的建立,让这些普通党员多了一个“名分”,能够名正言顺地发挥作用,服务群众。在与群众“建立面对面、加强背靠背”的同时,也有效将动力导向基层党的建设,有利于构建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邻长制”基层组织体系,使党的领导“如身使臂,如臂使指”。
邻长制是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具体实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阐述、一再强调的一个重大命题。邻长制是亳州市加强城乡基层治理、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的创新举措,这种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邻长制”基层组织体系,促进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打通了社会治理体系延伸到户“最后一米”,真正实现了零距离服务人民群众,有助于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关乎党长期执政、国家长治久安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创新基层治理是时代课题,任重道远。 目前,我市构建的邻长制基层组织体系可能还存在一些不足,一些措施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只要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和总结,一定能让这个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举措,把我们的国家变得更加民安、民富、民乐、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