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一进腊月,年的味道就扑面而来。俗话说“吃过腊八饭,就把年来办”。等到过了腊八,年的帷幕就真正拉开了,家家户户开始置办年货。

记得小时候,一进腊月,男人们就开始忙着把攒了一年的棍棍棒棒都收拾出来,锯锯劈劈,整整齐齐地码在一起,以备蒸馍、炸丸子、烀肉时用。

过了二十,家家户户都要忙着磨豆腐了,豆腐可做成薄豆腐和水豆腐。薄豆腐约有铜钱厚,可以切成细丝凉拌或水炒。水豆腐像砖块一样水嫩水嫩的,也叫厚豆腐,可以炖豆腐汤、烧麻辣豆腐,也可留着做豆腐乳。

除了磨豆腐,家家户户还要忙着蒸馍。天刚蒙蒙亮,主妇们就早早起来烧一锅开水,端出早早就兜好的酵子,搬出洗刷得干干净净的大陶瓷盆,倒上面粉、热水、酵子,用力搅和揉成面块。这和面可是个力气活,在滴水成冰的数九隆冬,和面的女人们甩掉棉袄额头上还沁出晶莹的汗珠呢!和好的面块被一块块地都码在箥箩里,用干净的白布盖上,再蒙上几床被子放到灶膛口等发酵。吃过早饭喘口气,收拾好锅碗瓢盆,面就发个差不多了。

这时候把发好的面扒到面案上揉馍坯,过年的馒头很有讲究,一定要揉成圆圆的形状。现在想来应该寄予了团团圆圆的寓意吧。大部分发面都用来揉这种馒头。还要留一部分发面要做大馍,所谓的大馍就是在蒸熟的小馍外再搜一圈生面做出的个头很大的馍馍。这种大馍是要拿给长辈吃的,爷爷奶奶,父母叔伯都是要有的,除非去世了大馍才会省去。所以,即使是花不了多少钱的大馍,在皖北农村也是极其宝贵的。如果去走亲戚忘了拿大馍,轻则吃闭门羹,重则断绝来往。发面除了做大馍小馍,还要蒸一个圆圆的大枣山。俗话说“三月三,吃枣山”。这枣山从除夕摆到堂屋正中间的条几上,要一直放到农历三月三才能吃的,现在想来,那时候的温度应该比现在低得多,不然哪能放那么长时间?这蒸馒头是一项耗费体力的活,常常是几家妇女在一块做这工作,今天你帮我家蒸,明天我帮你家蒸,在这种忙碌中大家也享受着浓浓的年味。

备好了过年的馒头还要忙着炸各种油炸食品。丸子是必不可少的,有绿豆的会炸上几锅绿豆丸子,没有绿豆就只好炸两锅面粉丸子了。老规矩讲过年的时候不到正月初七不能吃面条,从初一到初六,没有客人的时候就用这些丸子放点粉条白菜做丸子汤喝。麻叶和馓子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这都是招待客人的好零食。炸麻叶和馓子可费事了,和炸麻叶的面里要放上芝麻,炸出来香香脆脆的,口感很好。家庭主妇们常常要忙上大半天,一块块面团在她们手里被擀成薄薄的片,再切成菱形的麻叶放到油锅里炸成金黄色,一锅又一锅地不停地忙碌着,常常看到她们都累得直不起腰。到看到老人孩子们吃得香香的模样,她们脸上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忙着忙着就到了年三十,一早起来贴上红红的春联,一家人忙着把买回来的猪肉放到锅里烀。灶膛里的劈柴火烧得旺旺的,锅里的水咕嘟咕嘟地翻滚着。猪肉散发出一股不可抗拒的香味,小孩子们站在厨房外一个劲地吞口水。连平时最爱出去玩的男孩子也不愿出去了,只等锅里的肉烀熟后大人给捞个骨头啃啃呢!肉烀熟后不是随便吃的,只能拣细碎的小骨头给孩子啃啃过过馋瘾,大块的肉是要烧成红烧肉放起来留着招待客人的。

做好肉,包好饺子、备好年夜饭,整个腊月的忙碌才算告一段落。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物质生活的丰富,让这些曾经的只有过年才能吃到的珍稀美味,如今一年四季随时都能吃到,还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反正觉得年味是越来越淡了。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