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杨勇散文随笔集《家园四书》
夜色阑珊,细月如钩。寒星闪闪,静院无声。深夜,从故乡的历史深潭中走来,本想打捞一轮弯月,谁知湿漉漉的青石板老街上呈现出一种质朴的柔光,带着和善、无为、不争,缓缓而雅,彬彬而至。迎着“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的光芒,我还是沉醉在《家园四书》中不能自拔。
庚子年冬月之际,我收到杨勇的赠书,新书由文汇出版社出版。看着书名,刹那间困惑起来,为嘛叫《家园四书》,难道还有后续的铺垫?打开书扉后,看到《家园四书》编委会的字样,应验我的感知。也或许不对,我没问杨勇。倒是被书中的文章一个个占据了大脑。第一感觉,这本散文随笔集像个文史集,这个内容体现在第一章节“明月前身”中,该章节题记中引用诗句:“一点素心今古存,当知明月到天心”,可以看出杨勇“亳古论今”的知识是很厚实的。开篇的《晰阳掌》写道:“不为世事沉浮而迁移,其实是民族的精神,一个民族的存在,在于溶入血脉的贵重,它是要人能以性命去守护的。”这说得好,体现一种精神内涵,晰阳掌前不久入选第五批国家非遗名录,也应验了文中所言:“心中牢记清真一念,演练出来的自然独有意境,心正则拳正。”
这下好了,成为国字号非遗了还能不正吗?杨勇认为文化散文的特殊性在于不能信口开河,想要抒发的感慨都必须建立在对历史相当深刻的理解之上。如《好汉段谋南》中铮铮铁骨的汉子,时势英雄,“那时天下,朝廷已经垮了脊梁,屈辱又脆弱。眼睁睁看着主权一寸一寸沦丧,朝野官民,谁不憋着一口闷气。”
《明月照铁衣》中的:“当年明月在,寒光照铁衣。蒋东才的身上,布满着古之名将的余晖。”这些叙述彰显了蕴藉丰富的意象美,其叙述娓娓道来,折射古之亳州风骨与沧桑,满堂花醉,峰峦如聚,展示作者勾勒文化散文的实力,也呈现出亳文化的姹紫嫣红。他这样的“虚实结合”叙事是散文特色之一。
作者采用这一方式使文章更具吸引力,也使文章脱离了纯粹对枯燥复述困境,增加文章的层次感,让读者有了全景式的叙事开始,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这种言说式的表达,从器物层面展开,包括对亳州文化遗存和历史人物、事件的挖掘、整理、观照、探寻、追问和思考,侧重于发现、传承和弘扬,这种文本有着浓烈的返本寻根意识,重史料价值,重地域文化脉络的建构。我羡慕杨勇在多年的写作中找到了一个独特的写作向度,即主要以言说式,同时兼有表达式的方式,开启了对亳文化的寻根和追问,彰显了一个文化学者的担当和情怀。如 《姚督军报恩》《箫归何处》《江上数峰青》等篇章,都呈现一种文化的感悟力和历史的穿透力。这时你会发现文章细部的每一根脉管都和巨壁上的大线条气韵浑成,意趣无穷,跌宕多姿。
木心曾说过:“我中华泱泱的数千年,人文繁阜,故事鼎盛,假若只是虚荣地打卡,匆匆过场,不起眼的茅屋草庵有何看头,一石一木一桌一几,也不过是多了一些时间的斑驳。真正的旅行,必是旅者的思想心灵与旅行地所纳蕴的文化之间的对话。”本文集第二书“流水今日”中的绝大部分篇章里,杨勇朴实无华地记录了他当年随着这批队伍在亳州大地上行走的点点滴滴,他是亳州作协副主席,谯城区作协主席。从 2009 年开始,连续六年或徒步或骑自行车,踏遍了亳州人的母亲河——涡河的六条支流,自费行程千余公里,不辞劳苦,无畏烈日与风雨,一路考察故乡的水文与植被、风土与古迹、习俗与传说,行万里路的田野考察与读万卷书的资料占有,熔为一炉,变成了写作者内在的血肉。作者甚至反复多次到同一人文胜地,寻找创作的灵感与契机。文化散文强调行走,强调在场与现场感,用自己的脚印去追寻前人的脚印,在现在与过去之间建立某种精神应答,呈现出他笔下六条河的风姿。
散文写作最能反映作者的精神、性情和情感,正如林语堂所言:“凡方寸中一种心境,一点佳意,一股牢骚,一把幽情,皆可听其由笔端流露出来。”而这一切的前提是“情动”。唯有“情动”,才能“辞发”,才能写出脍炙人口、感人至深的美文。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认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这就是说,作家的创作,总是由内而外,即先有客观现实的感发而后产生内在的情态。情不动,找不到感觉,是无法进入写作状态的。对于散文杨勇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他认为:“北人的散文以气为先,南人的散文以韵为先。气活了,自生韵;韵定了,气自至,便是好文字。说气韵生动,气或韵,是起脚处;有情有事,情或事,是落脚处;心眼俱大,心和眼,则是根脚处。站稳了这三只脚,才是好文章。”如《月停谁的花园》所言:“今晚许是阴天,月未来我的窗前,也曾来时,总怕难以驻足吧。事情都有个缘起,我忽起的这一片思念,清凉如水,仿佛绿枝上挂满沉甸甸红红的枸杞。”
“夜行同雪月,独立看花心。”我原以为没几个有志者带着韧性和活力,喜欢跟庄子一样守护千年的明月。哪知道杨勇先生一直沉浸于道德中宫里文论明月,婉约中带着沉香的芬芳,大智中卷着白芍的质朴,明理中含着牡丹华丽。如一坛久酿的老酒,开坛百里香,醉卧曲流芳。《缘起》文中曰:“月满道乡,书山有意唯茶事;花开新岁,善地无争取素心。”文中畅谈“道乡说道”论坛文坛悦事,谈收藏、论诗歌、说小说、评诗联、话国书、忆乡愁等,可以说是“白雪唤阳春,江山入画图。”英国作家毛姆说:“要把散文写好,有赖于好的教养。散文和诗不同,原是一种文雅的艺术。
有人说过,好的散文应该像斯文人的谈吐。”所谓“斯文人的谈吐”,就是不偏激、不僵硬,即富有“知性美”的写作。知性美是一种淡定的美、成熟的美。知性美介于感性和理性的中间。“中宫晚约”“青衫记”章节中,所呈现的文章内涵可以用“曾经沧海难为水,半缘修道半缘君”“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亳州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中宫”三个层面来概述,所有的核心,都是人文的“知性美”。
作家杨小凡夸过杨勇:“一个地域艺术人才的成长,离不开这块土地先天的人文积淀;文化氛围就像空气和雨露,似乎看不见又摸不着,但却是艺术人才成长不可或缺的。文化没有传承就没有积累和光大,传承的主体便是一茬接一茬痴爱并为之努力的人。”所以,在《一轮南华月,千秋照涡河》《弄墨平生香满衣》《红袖三章》《与女儿书》等作品里读出真情大义,文中真如夺目的钻石,澄澈无比,言辞中的落落大方、谦和有度,不是普通执笔者能有的。让读者不仅得到心灵的净化,同时也受到文学艺术、语言文字之美的陶冶,其价值观,丰富恢弘,容量气度皆在上乘。
本书有着散文的潇洒,我愣是读出小小说的趣味,这或许是写小说者的使然吧。作者写作的灵感来自他生长的亳州那片土地,这俩章节的文章反映一个文化背景深厚的心灵,往往令读者心旷神怡,既羡且敬。我也惊叹于他行文构思的大向度和精巧性,他的文字具有强烈而震撼的时空转换特征,在密集的切换中实现了对历史和现实的双重思考和对比追问;同时,我也赞叹他对文字的驾驭和对思想指向的表达力,他的文字里读起来透亮,简洁而饱含深情,也许宏大叙事多于细节呈现,但汉语表达的精准性和意义空间的丰富性并没有因此缺失。
(作者:灯芯草 编发:亳州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