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里的舒城县“九一六”茶场春茶飘香,上万株映山红娇艳绽放。 (资料图片) 通讯员 左学长 摄
1950年,淮河大水,毛泽东主席发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百万之众齐心合力,60余载光阴,佛子岭、龙河口、梅山、响洪甸、磨子潭、白莲崖六座水库相继建成。为了建成六座水库,30万大别山群众默默挥泪离开故土,也迎来了发展的喜悦……
光辉的历史
三九寒冬,从佛子岭大坝下仰望近百米的大坝,让人更容易回忆起修建大坝时的峥嵘岁月。
1950年7月,淮河流域发生特大洪涝灾害,27个县被淹,受灾人口990余万人。毛泽东主席在了解到情况之后,做出了“根治淮河”的指示。佛子岭水库正是治理淮河的一个关键。
1951年10月10日,为了贯彻政务院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以汪胡桢为首的一批专家,提出在淮河支流淠河上修建佛子岭水库的方案。
“那时候修建水库,设备简陋,经验也完全没有。但我们都年轻,想到这是新中国的百年大计,浑身就有使不完的劲。晚上学习到近十点,第二天天不亮就爬起来继续干活。那时候工地上学习氛围浓厚,技术学习班还被称作‘佛子岭大学’。”参与水库修建的沈福安老人娓娓道来。
一无资料、二无经验,佛子岭水库的工地上掀起了一股学习技术和学习文化的高潮,工人白天施工、夜里学习,实现技术革新4000多项:分区平行流水作业法、水泥托座夹板、预应力钢筋混凝土,还发明了锯榫机、垂直打眼机、卧式打眼机、下料机等各种新设备,为新中国培养了一批技术全面、有经验的技术人员。
1954年11月,佛子岭水库竣工,成为“新中国第一坝”,为新中国水利史开辟了新篇章。龙河口水库、梅山水库、响洪甸水库、磨子潭水库等也相继竣工。6大水库总库容达到77亿立方米,联合调度,调节洪峰、阻拦洪水,守卫着下游的合肥、六安、蚌埠、淮南等城市,为城市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出了巨大贡献。
伟大的牺牲
水库守护着下游的安宁,而曾经居住在大山里的群众,为支持国家建设,挥泪离开故土。上世纪50年代5大水库的修建共造成了30万库区移民,淹没了30万亩良田,曾经繁华的乡镇永远沉在碧水之下。
位于佛子岭水库上游的磨子潭镇龙井冲村范家场村民组,便是一个典型的库区移民村组。“我记得搬家的时候是1952年,我11岁,一家7口搬到山上的‘三斗湾’。”今年已经80岁的村民余祝田说,“三斗湾”是那片山场只有能收三斗米的田地,除此之外仅是荒山,移民搬迁之初,范家场组80户292名群众统共只有14.5亩田地,生活遇到了巨大的困境。
没有田地,拉竹排成为当年村里很多年轻人的选择。“那时候4到8艘竹排并成一张大排,顺水要拉12000斤货,逆水也要拉6000到8000斤货。”余祝田告诉记者,他们后来还干过挑夫、工人等行当。
金寨县修建梅山、响洪甸两座水库时,当地曾经人口最集中、最繁华的三座乡镇淹没在碧水之间,而当地10万余人则响应号召,迁往各地。“即便留在本县,山区七山二水一分田的情况也难以养活那么多人口,所以库区移民普遍生活贫穷。”中共金寨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主任、档案馆馆长胡遵远说。
灿烂的未来
随着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稳步推进,库区人民迎来了幸福美好的生活。
如今,宽阔平整的大别山旅游扶贫快速通道沿着水库从移民新村穿过,沿着路边则是当地村民开设的农家乐,一艘艘游船往来于水库的碧波之上,将游客源源不断送到龙井冲村中。生态旅游,成为了龙井冲村发展的坚强依靠,也让曾经困苦的库区移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水库边大路旁的馋味农庄,记者见到了正在专心致志为后厨做大扫除的村民余习年,他正是余祝田的儿子。“以前住在‘三斗湾’,主要以打鱼为生,后来禁止网箱养鱼之后,我就外出务工。没办法,山上没啥营生,只能出去闯闯。2015年政府开始组织我们库区移民二次移民,我们才搬到了现在这个移民新村,生活比以前方便多了。”余习年说。
不仅方便了生活,他也有了新的产业,2019年9月,余习年和亲戚合伙开起了这家馋味农庄,一共准备了4个房间、4张桌子,去年一年尽管有疫情的影响,他们家还是有了4万多元利润。
磨子潭镇共有水库移民229户574人,移民新村先后结合大别山旅游扶贫快速通道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旅游码头建设等工作,共安置了库区移民57户167人。当地政府多次组织水库移民参加县级技能培训班,同时开设农家乐服务培训班,引导库区移民分享旅游发展红利。目前,龙井冲村共有农家乐、乡村客栈36家。
随着2020年六安市圆满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曾经代表着贫困的库区移民,迎来了灿烂的未来……(本报记者 张大鹏 袁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