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1日晚,在2021年央视春晚现场,来自我省的全国道德模范朱恒银、张家丰受邀出席,朱恒银代表全国道德模范向全国人民拜年。
在央视春晚现场,
佩戴荣誉奖章的朱恒银,
通过镜头向全国人民拜年!
昨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朱恒银表示,作为来自安徽的全国道德模范代表参加央视春晚,感到十分自豪。“今年第一次受邀参加央视春晚,近距离观看晚会,感受到现场热烈的氛围,心情十分激动。”另一位来自安徽的全国道德模范张家丰告诉记者,在晚会现场,道德模范代表和其他模范人物们被主持人一一隆重介绍,感受到国家对模范人物的重视和鼓励,让他内心感到十分温暖。
据了解,根据中央文明办安排,朱恒银和张家丰于2月9日抵京,出席央视春晚,展示道德模范风采。邀请全国道德模范代表亮相央视春晚,既可增强道德模范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又彰显好人好报的价值导向,营造道德模范被尊重、受礼遇的社会氛围,助推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升。
朱恒银事迹简介
朱恒银,男,汉族,1955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大专学历,安徽舒城人,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313地质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从事地质钻探工作44年,由普通钻探工人成长为钻探专家,攻克了定向钻探技术难关,将我国小口径岩心钻探地质找矿深度从1000m以浅推进至3000m以深,为国家创造了上千亿元的经济价值。主持和参加10余项国家和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取得“多分支受控定向钻探技术”系列成果,攻克陡矿体等无法勘探矿体系列难题。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大国工匠2018年度人物、中国好人、安徽省道德模范等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朱恒银先进事迹材料
朱恒银,男,汉族,1955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大专学历,安徽舒城人,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313地质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他从事地质钻探野外工作44年,从一名普通的钻探工人成长为钻探专家,攻克了定向钻探技术难关,将我国小口径岩心钻探地质找矿深度从1000m以浅推进至3000m以深,为国家创造了上千亿元的经济价值。参加和主持10余项国家和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取得“多分支受控定向钻探技术”系列成果,攻克陡矿体等无法勘探矿体系列难题。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大国工匠2018年度人物、中国好人、全国地矿系统十佳科技工作者、国土资源部“十一五”“十二五”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十佳最美地质队员、安徽省道德模范、安徽省十大新闻人物、安徽省优秀专家、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等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44年坚守,攻坚克难,不断勇攀科技高峰
地质钻探是份异常艰苦的工作,常年工作于野外钻井机台,昼夜三班倒作业,整天一身泥浆一身油,自20岁招工到地质勘探队,朱恒银一干就是44个春秋。他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善于发现、探索和解决问题,研发的技术成果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采用新型集成创新模块化思路,率先建立了3000m深部岩心钻探工艺技术体系,突破了制约3000m深部地质岩心钻探的技术瓶颈;研发了一套集钻孔弯曲分析、初级定向孔设计、钻孔轨迹定位、三维定向钻孔轨迹设计、钻孔柱状图、钻孔结构、钻孔轨迹三维动态显示等功能于一体的软件系统,使计算机技术深度应用于深部钻探优化设计、钻孔轨迹监控、数据处理、钻孔质量控制和钻探资料档案管理中。朱恒银立足本职、砥砺奋进,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行业技术先河,攻克了钻探技术领域众多难题,为推动我国地质岩心钻探技术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腔热血,融入厚土,彰显精湛专业技艺
在常年的工作实践中,朱恒银不仅勇于创新,更将研发成果应用于钻探生产第一线,大力助推了地质钻探技术的发展。
创新技术,促进找矿新突破。他将自己积累的精湛技术和所研发的机具、工艺方法,推广应用到矿区的勘探施工中去,解决了复杂地层、坚硬地层、钻进效率等技术难题,为地质找矿的突破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在安徽霍邱李楼铁矿区,应用单羽状分支定向孔施工技术,解决了陡矿体、异型矿体等困扰多年的技术难题,完成了该矿区3亿吨储量勘探任务;在滁州琅琊山铜矿危机矿山深部找矿中,应用定向钻进技术及复杂地层钻进新工艺,解决了老矿区地表密集房屋和其他建筑物下部矿体勘探的技术难题,延长了矿山服务年限30年,解决了矿山3000余名职工的后续就业问题;在大别山金寨沙坪沟区域,利用深部钻探技术,完成了特大型钼矿的勘探工作,探明钼储量245万吨,单矿体储量居世界第一,为革命老区的致富提供了坚实的资源保障。
精湛技能,高科钻探显神通。他研发的技术还广泛应用于国家科学钻探和特种工程技术领域,在全国独树一帜。利用自身的独特钻探技术优势承担了四川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WFSD-3孔的施工任务,通过对岩心、岩屑和流体样品进行多项科学观测和研究,可长期进行地震监测和预警预报,受到了中国地质调查局的高度评价;承担了上海、北京、浙江、江苏等省市地面沉降监测与防治工程,在2003年上海地铁4号线重大塌陷事故中,采用非常规特殊技术手段,快速钻穿地铁顶部流砂层和钢筋混凝土层的灌浆通道,成功地遏制了事故发展险情,被赞誉为“安徽地质神兵”。
满载收获,薪火相传,谱写新时代奋斗华章
朱恒银的不断创新和勤于实践,让理想之梦结出了累累硕果。44年来,他的科研成果荣获了地质领域最高奖——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安徽省创新争先奖、省部级科学技术奖6次,获得国家专利14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项;他本人出版专著3部,在国家重点专业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聘为客座教授。
名师出高徒,在“榜样”的引领和感召下,他培养出钻探工程教授级高级工程师3人、工程师10余人,其中1人获中国地质学会野外青年地质贡献奖——金罗盘奖、安徽青年科技奖、安徽青年五四奖章,1人获全国钻探技能大赛银奖,2人获省部级“能工巧匠”称号,1人获安徽省“江淮工匠”称号,2人获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2人获安徽省政府特殊津贴。目前,该团队的行业技术水平和操作技能始终保持全国领先水平。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44年来,朱恒银将自己和地质钻探事业紧紧连结,用毅力不断挑战着技艺的巅峰,以实际行动诠释了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劳模+工匠”品质,他让钻头行走的深度,矗立为行业的高度,奋力谱写着新时代精彩华章!
用爱唤醒“植物人”女友——
蚌埠张家丰
张家丰,男,汉族,1988年7月生,安徽省蚌埠市固镇县王庄镇新河村村民。
放弃学业、放弃工作,张家丰用两年的默默坚守,唤醒植物人女友;不离不弃、精心呵护,他又用两年的悉心照顾让全身瘫痪的女友慢慢站起,走进婚姻殿堂。张家丰用忠贞爱情缔造奇迹,让人们感受到了爱情的力量。
2009年5月,张家丰的女友张晓宇突发脑积水,前往蚌埠脑外科诊治,3天后转到南京医院重症监护室,处于重度昏迷状态。正在合肥读大学的张家丰得知消息后,毅然放弃学业,不顾亲朋好友的劝说,主动来到医院照顾重度昏迷的张晓宇。
这段时间,张家丰从早晨6点至晚上10点,坚守在重症监护室门旁,期盼的眼神从门的缝隙中看向病床,满满的爱恋化作痴情的守候。然而这一切却改变不了张晓宇成为植物人的命运,医生下达病危通知书,断言没有任何治愈希望,并告知家人放弃治疗,出院回家!晴天霹雳,张家丰泪流满面。女友的母亲朱建梅找到张家丰,“孩子,回去吧,你还有自己的未来,有你的守候,晓宇已经很满足了。”木讷的张家丰说:“我要照顾她一辈子,我相信她一定会醒过来。”
没有更多的语言,张家丰搬到了晓宇身边,一边照顾女友,一边学习从未接触过的护理知识。每天换尿不湿—翻身—洗脸—刷牙—喂流食—放音乐—按摩……为了唤醒女友,张家丰无数次呼唤晓宇的名字,跟她“聊天”,告诉她周边发生的趣闻。
一天、一个月、一年……张家丰坚守了700多个同样的日子。也许是爱情的眷顾,也许是生命的奇迹,2010年9月,张晓宇真的醒了!当晓宇第一时间用微弱的声音喊出张家丰时,站在床边的张家丰喜极而泣,紧紧地抱住晓宇,任泪水肆意流淌……
2010年底,在镇江解放军359医院,张晓宇做了双腿矫正手术。出院以后,张家丰一边经营着一家小吃店,一边一如既往地精心照顾晓宇。又是一个两年,张晓宇终于能慢慢行走了。
为了珍藏和延续这段爱情奇迹,2012年,张家丰执手张晓宇,走进了婚姻的殿堂。在场的每一个人都见证了爱情的奇迹,沉浸在幸福中的张晓宇说:“他让我看到了爱情的模样。”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直播间》《今夜面孔》、中国青年报、安徽日报、安徽卫视等媒体先后播发了张家丰“用爱创造爱的奇迹”事迹。
如今,张家丰经营的餐馆生意红火,张晓宇除了帮着照顾生意外,闲暇时间还利用大学专业特长绘制手工画,夫妻俩一起向着幸福出发。
张家丰2018年2月荣登“中国好人榜”,2019年3月被安徽团省委授予“孝老爱亲好青年”荣誉称号,2019年4月被团中央授予“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 荣誉称号,2019年被安徽省文明委授予“安徽省道德模范”荣誉称号,同年9月,当选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
让我们再次重温
这些安徽老乡动人故事!
新的一年,愿我们每个人
家和万事兴!
来源:新安晚报微信(id:xawbxawb)综合安徽日报、蚌埠日报全媒体 编发:亳州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