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牛肉馍:“中国式披萨馅”经久飘香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日前,我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曹操传说故事、利辛扁担戏、亳州牛肉馍制作技艺等11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民间文学和传统音乐、舞蹈、手工技艺项目入选。“非遗”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能展现我市文化创造力的典型性、代表性,具有在一定群体中世代传承、活态存在的特点。即日起,本报记者将一一走进这些“非遗”项目,为读者详细展现其魅力。

李氏牛肉馍第三代传人李士海正在制作牛肉馍

刚出锅的牛肉馍最受青睐

李氏牛肉馍第四代传人李朋正在翻转锅中的牛肉馍

3月22日清晨,市区和平路317号李氏祖传牛肉馍总店门前荡漾出扑鼻的香味,四面八方的食客络绎不绝,纷纷前来品尝这一特色美食。从清朝末期创始人李心田研制牛肉馍,到李氏第三、第四代传人仍在继续制作牛肉馍,亳州李氏祖传牛肉馍制作工艺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它的香味也在亳州经久不息。

色泽诱人 香酥可口

早上8时许,李氏祖传牛肉馍总店门前,四口平底大锅正冒着热腾腾的蒸汽,锅里的牛肉馍有的已泛出金黄,有的仍露着白肚皮。它们仿佛在油锅里玩耍,不停发出“嗞嗞啦啦”的嬉戏声。李氏牛肉馍第四代传人李朋守在锅边,不停地翻转锅里的牛肉馍。

正在旁边案板上忙碌的李朋的父亲李士海,也是李氏牛肉馍的第三代传人之一。在他面前放着一口大铁盆,里面装满了馅料。只见他先往铁皮案板上洒了一点油,从面盆里揪出一团拳头大小的面团,然后将面团摊开摁成长锥形的薄片。铺上馅料,将面皮从窄侧那端卷起成柱状,封住上下两口,再轻轻按压。约20分钟,一个直径约40厘米、厚约5厘米的圆饼就成型了。放在平底锅里文火细炕25分钟左右,即可出锅享用。

李朋的母亲一直忙着将牛肉馍切盘给顾客。出锅后的牛肉馍,外壳油亮亮、金灿灿的,一刀下去,发出一声脆响,里面的馅儿也散露出来,肉馅与面皮层次分明、清晰可见。霎时,浓浓的香气扑鼻而入,让人垂涎。

先夹一口外壳送进嘴里,酥脆如嚼翡翠;肉馅松软可口、香而不腻。李士海说,牛肉馍的味道适宜大众口味,不仅国内游客喜爱,来自国外及香港、台湾地区的食客对此也赞不绝口,称它为“中国式披萨馅饼”。

每道工序都十分讲究

牛肉馍为回族清真食品,其制作原料主要有精制面粉、黄牛肉、红薯粉丝等,秘制配方含有八角、茴香等多味中药材。作为牛肉馍制作的前期工序,焯粉丝和选材很有讲究。将粉丝放入滚水中煮至拉扯时具有弹性而不断方可出锅,再剁至约1.5厘米长短;牛肉不可带筋骨,加工时要剁成绿豆大小。

“文火细炕时最讲究,炭火生旺后,要先压上钢板阻隔明火,再于钢板上盖一层炭灰,调节火温。锅里除了要放足精制油外,还需不停手动翻转牛肉馍,这样才能炕出金黄的色泽和酥脆的口感。”李士海告诉记者,牛肉馍制作的每一道工序都十分讲究,否则就做不出原汁原味的牛肉馍了。

和面更是如此。只见白白的面团在李士海手中像玩魔术一般,怎么拉扯都不断,即使是被按压成接近透明的薄皮状,面皮也不会被撕破。李士海说,其实面粉里什么添加剂都没有,关键在于和面时要往一个方向旋,醒面的时间至少要1个小时。这也是为什么他们要在夜里两点多就开始和面的原因。

祖传工艺有了更好传承

相传牛肉馍产生于清末,是花戏楼附近的李姓回族人士李心田所创,至今李氏第三、第四代传人仍在制作。每天清晨,城区个个牛肉馍摊点都会冒出阵阵香气,喜爱这道美食的各地食客络绎不绝,尤其是周末,室内更是一位难求。

早在1940年以前,李氏牛肉馍制作工艺始终未向外人传授,亳州只有李氏一家牛肉馍店。即便是创始人李心田的亲儿孙,结婚分家后若想另起炉灶单干,也绝无可能。而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期,仅由第三代传人李士海收徒教出的外姓传人就多达几十人,目前,李氏牛肉馍学徒已遍布各地,海外也有不少游人慕名前来拜师学艺。

为了更好地将这一祖传工艺传承下去,李氏牛肉馍第四代传人李朋把重点放在了宣传推广和改革创新上。他说,他和父亲正在研究素馅牛肉馍的制作,工艺已基本成熟。下一步,他准备将李氏牛肉馍与亳州的旅游结合起来,重新布置总店,单设一个小型展览馆,将创始人遗留下来的老物件风箱、扁担、油壶、秤盘子等陈列起来,供游客观赏。再设一个牛肉馍体验制作区,外地游客可根据兴趣现学、现制、现吃。 

(记者 郭玉岩 文/图)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