谯城区双沟镇王各村建档立卡贫苦户闫江夫妇,年过半百才有了自己的“心头宝”,虽然只是养女,夫妻俩依然拼尽全力,靠着种菜卖菜的辛劳所获,把8个月的娃娃培养成了大学本科生,有了可期待的美好未来。如今,在精准扶贫政策和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闫江一家人苦尽甘来迈上了脱贫致富的小康路。
闫江夫妇在侍弄菜园
半百夫妻喜“得”小女娃
“把一个小毛孩供养成大学生,真不容易!”8月10日,回忆起养女娜娜25年的成长时光,80岁的闫江,这位曾经在部队磨炼多年的老退役军人忍不住流下幸福的泪水,“8个月零3天来的。从小照顾大,跟自己亲闺女一样。”
闫江曾在部队服役7年,退役后返乡结识了妻子陶福芳。靠着勤俭持家,夫妻俩的小日子一直过得有滋有味,美中不足的是,年过半百,没有子女绕膝,时常令人有些遗憾。
机缘巧合,一位亲戚找到陶福芳,希望陶福芳代她抚养一个刚满8个月的女娃。闫江夫妇非常高兴,答应亲戚一定会像自己亲生的孩子一样把女娃抚养成人。但养大一个孩子不是简单的事情,不光是吃喝拉撒,还要教说话、识道理,万一再有个头疼脑热的疾病,夫妻俩更是寝食难安。但一切都是值得的,从听到闺女喊出的第一声“爸妈”开始,再多的辛劳,都有了幸福的滋味。
闫江夫妇对女儿倾注了全部的爱心,在他们的精心呵护下,8个月的女娃长成了可爱的小姑娘。
再难也供养女上大学
家里多了一口人,日渐衰老的夫妇俩的生活压力明显增加,但娜娜很快成了闫江夫妇的骄傲。“孩子懂事,上学成绩也好,得的奖状都贴满墙。”陶福芳开心地说,从小学开始,一直到高中,女儿的成绩一直都很好,“她自己心里一直想上大学”。
受制于现实生活各种因素的制约,现在很多农村家庭想培养一个大学生依然并不容易,尤其是那些缺少劳动力、收入差底子薄的家庭,为了圆孩子的大学梦,一家人更是含辛茹苦,有些家庭甚至因此而返贫致贫。
闫江家也是如此。2015年,女儿娜娜考上大学本科的时候,闫江夫妇都已年过古稀。身体已经大不如前,各种病痛也如影随形,但为了女儿的将来,他们一直在努力坚持,懂事的女儿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高考前,闺女有天回来不停地哭,我问她哭啥,她说看俺俩太苦了,她不想上了。我说,你是我闺女,只要你愿意上,我再难也供你到大学。”闫江对记者说这些时,不时热泪盈眶。
苦尽甘来憧憬好日子
就这样,在闫江夫妇的勉力支撑下,娜娜如愿进入大学。村里了解到他们家的情况后,2016年5月将其家庭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助学、低保、小额信贷、光伏、林业等扶贫政策方面享受照顾和补贴,一家人的生活渐渐有了起色。但闫江夫妇的身体疼痛更加明显了。今年5月,陶福芳经鉴定为四级肢体残疾。
“腰疼,腿疼,地里的活就那样慢慢干,驻村扶贫工作队的许书记经常来看看,来了啥活都帮着干。”陶福芳说,“人家问我,政府照顾你,你咋还干?我说政府再照顾,俺也不能光指望政府,能干一点,还是要干一点,多挣点钱给闺女留着,还能少给许书记添麻烦,他天天忙得很。”
“闫老两口能干得很,属于贫困户中自立自强的典型,虽然身体有病,腰疼腿疼严重,但是后面的菜地,就跟绣花的一样,种了9种蔬菜,泾渭分明,井然有序。过去他们一直靠种菜、赶集卖菜,供闺女上学。”王各村党委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许柏林告诉记者,他刚驻村的时候,老两口的闺女还在上大学,现在大学毕业工作了,从事物流管理,每月工资4000元。“最近几天,闫老早上都去赶集卖茄子,听他说,上半年光蔬菜就卖了1600多元。”
“除了身体有些毛病,现在都挺好,吃饭、穿衣、住房、看病,都有保障。闺女也工作了,自己能照顾自己,不要俺俩操太多心了。等闺女结了婚,俺俩的任务就完成了。”谈到现在的好日子,陶福芳乐呵呵地说,“闺女孝顺,每次回来都给钱,俺俩也用不到,都给她攒着呢。”
记者:任雷
编辑:奚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