谯城区古城镇闫庄村:保留农耕记忆 建设美丽乡村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沿着宽敞的水泥路,一路走进省级美丽乡村闫庄村,处处能看到农耕文化的影子,石磙、磨盘、风车、犁子、耧等老物件以及由它们拼接而成的各种装饰品,房前有菜园屋后有果树,各种绿化景观树木点缀着村子……这样的新村美的像幅画。

新村党群服务中心和广场

新村建设突出农耕文化

村里的农耕文化馆

农耕文化留乡愁

如何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呢?这是闫庄新村建设时思考最多的问题,答案就是保留农耕文化,守护农村记忆。

刚进入闫庄新村,一排由石磙和磨盘叠垒而成的“雕塑”沿着中心路向前依次分布,瞬间给人以刀耕火种的记忆。在村农耕文化馆,牛梭、纺车、犁子、耧等老物件,更是让人回到了过去自给自足的农耕年代。

不过,最具农耕特色的地方还是农耕文化园。园子占地约200平方米,原本是农户空闲的宅基地,由于暂时不建房子,荒废着不仅影响美观,而且乱堆的柴草、随意丢弃的垃圾也让这里成为卫生死角,因此,村里征得农户同意打造成了农耕文化园,并通过赠予、收购等方式征集了多件农耕民俗文化老物件。

“现在很多人都不认识这些农具了,不能让农耕文化出现‘断代’。农耕文化园展现了我们当地深厚的农耕文化和悠久的种植历史,未来这里将成为村里年轻人了解和体验农耕文化的场所和传承基地。”谈起建设农耕文化园的初衷,闫庄村党总支书记陈建国说。

陈建国介绍说,今后闫庄村将继续立足村域特色,以农耕文化为依托,逐步完善美丽乡村建设的各项目标任务,不断推动村容村貌、村风民俗、乡村内涵等工作再上新台阶,让新颖、多彩的农耕记忆留在村头巷尾,提升美丽乡村的精神内涵。

新村风景美如画

在农村,每家每户都有厕所,因此闫庄新村要建设公共厕所的消息传开时,有村民不禁发问,建那么多厕所谁去呢?2月19日早上,正在公共厕所打扫卫生的村民王井运,在讲述公共厕所的故事时聊起了村里近年来发生的变化。

“以前村民家中的厕所都是旱厕,排泄不畅,恶臭难闻,因此大家认为公共厕所的卫生也好不到哪去。”王井运说,公共厕所每天不间断冲洗,排泄物随之流进下水道,又安排了保洁员每天打扫卫生,厕所里不仅干净整洁,而且气味很小。

现在,公共厕所成了村民最爱去的地方之一,即使家里旱厕已经改造的村民,也愿意来这里“方便”。王井运笑着说,环境改变人,这话真对。新村环境优美,村民们都不“舍得”往地上扔垃圾了,爱护环境成了大家的生活习惯。

2020年,闫庄新村沟塘清淤总长度6555米,护坡面积达10431平方米,新建污水处理设施3处,新安装路灯145盏,拆除35处旱厕,新增2座公共厕所,道路河流沿线及党群服务中心广场栽植绿化树木3000余棵,实现了水清岸绿风景美,新村面貌焕然一新。

振兴路上大步走

闫庄村共有3245人,其中1991人居住在新村。全村耕地面积7500亩,过去由于种植方式单一,亩产经济效益低。近年来,闫庄村抓住乡村振兴机遇,大力推进土地流转,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村民的经济收入有了明显提高。

闫井修在村里的窑场上班,每天有100多元的收入,月工资达到3000元以上,再加上家里十几亩土地的庄稼收入,年收入达到四五万元。另外,他还在新村经营农药种子化肥生意,每年也有不少收益,“我们算是达到了小康生活标准吧”!

窑场不仅解决了一些村民的就业问题,也带动了村里“运输业”的发展,不少村民购置了货车负责运送成品砖。闫庄村还有6家养殖场,年收入最少的也有几十万元,高的达到上百万元,为村里提供了不少就业岗位。

2020年,闫庄村新建了党群服务中心和党群服务广场,为村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活动场所。站在广场上,陈建国指着眼前的一排房屋说:“村里准备今年把房子装修一下,把村卫生室搬到这里,完善新村的配套设施,方便村民的生活。”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