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山村就业扶贫车间内的忙碌景象
春节期间,天气晴好,人们三三两两,走出家门,来到涡阳县曹市镇辉山村,体验红色旅游,享受美好时光。
“这些飞机、坦克、火炮都经受过战火的洗礼,为我们今天幸福和平的生活做出过贡献。趁着孩子放寒假,我们一家三口过来感受一下辉山红色旅游的氛围,重点培养孩子的爱国主义情操。”日前,正在参观辉山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丁佩建告诉记者,他一大早从涡阳经开区驱车约1个小时赶到辉山,就是为了能更好地游览辉山景区。
“近年来,辉山村依托红色资源,发展绿色经济。通过发展乡村旅游,直接带动从业人员100多人,村人均收入高于全县平均水平,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100万元,实现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曹市镇人大主席岳涛说,辉山村坚持“红绿相融”的发展思路,依托辉山烈士陵园,融合红色文化元素建设美丽乡村,将村落保护和美丽乡村建设相融合,激活乡村经济,改善生活条件,提高农民收入,努力打造具有历史记忆和地域特色的休闲旅游服务型村庄。
辉山村地理位置偏僻,位于涡阳、蒙城和濉溪三县交界处,是一个“一脚踏两市,鸡鸣听三县”的古村落。该村红色资源丰富,但也曾是有名的贫困村。2014年,村集体负债78万元,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49户570人,贫困发生率达11.7%。
辉山村“沉睡”的红色资源被唤醒是在2017年,也是在当年实现了贫困村出列。随着该村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当地政府先后投入资金8000多万元,以辉山烈士陵园为核心,整修了战地医院、新四军四师指挥部、忠烈祠、丁永年故居、甜水井、苦水井等一系列红色景点,并建设、升级了一批旅游配套设施,该村旅游经济迅速升温。
村民侯虎是该村红色旅游的第一批受益者。2017年,他从外地务工归来,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引导支持下,将自家超市改造为集超市、餐饮、住宿于一体的“红色记忆”民宿,现在年收入超过60万元。生意越来越好,侯虎把女儿女婿也从外地叫了回来帮忙。“在合肥打工,每月收入四五千元,原来还不想回来。”女婿张飞高兴地说,没想到回来后发展得这么好。
为进一步增加村民收入,辉山村成立了村投公司,将属于集体的土地、荒坡荒沟等固定资产进行整合,用于入股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实现资产升值和集体增收。同时,在村民自愿的前提下,将村里部分土地集中流转,发展观光农业。每逢花期,来辉山村赏花的游客人山人海。57岁的张彦承包了村里300亩土地,栽种了6500多株黄桃树,林下空地种红薯。依靠这片果园,张彦去年收入40万元,还带动了30余位村民增收致富。
在外打工多年的村民殷美君得知家乡变化后,也从中“嗅”到了商机。2017年,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引导下,她回到辉山村,利用村里的扶贫车间创办了美君纱布厂,年产值300多万元,产品主要销往浙江义乌及海外市场。“工人都是周边村民,平时有40多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1人。现在主要工作就是折纱布、缝纫纱布,按件计资,每人每月2000元左右,挣钱顾家两不误。”殷美君说。
村民谭志青家因病致贫,在党的精准扶贫政策支持下,2017年顺利脱贫,如今60岁的谭志青经常和邻居一起到村扶贫车间务工,忙得欢快、笑得灿烂。她说,“土地流转了,平时就在这干活,每月有固定工资,吃穿不愁,啥都好了。这都要感谢共产党的好政策。”
“辉山村最近两年游客接待量均超过50万人次,带动就业500余人,村人均纯收入超过1.5万元。”辉山村党委书记牛雪峰说,辉山村下一步将坚持党建引领、规划先行,持续走“红绿相融”之路,让村民越来越富,村庄越变越美,产业越来越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