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谯城区古城镇张桥村,很多人会立即脱口而出“东大湖”三个字。什么意思呢?原来,当地把位置偏远且经济落后的地方叫作“湖”。过去,张桥村就是这样的一个地方,且位于古城镇东部,因此被称为“东大湖”。
张桥村是古城镇唯一的一个民族村,也是脱贫任务最为艰巨的贫困村。2014年,被确立为省级贫困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93户172人。脱贫攻坚以来,张桥村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引进和扶持致富带头人,增加贫困户就业岗位,取得了村集体经济收入87万元,种植基地和养殖场遍地开花,贫困人口人均年收入达12650元的可喜成绩。目前,张桥村的贫困户已全部脱贫。“东大湖”变身为致富“聚宝盆”。
徐长委种植基地里的芹菜
李全贵正在搬运牛饲料
张桥村新建的幼儿园
变化一 集体经济 日益壮大
1月29日,站在村莲藕基地岸边,张桥村党总支书记崔劲松难掩喜悦,莲藕再获丰收,一年下来,17亩莲藕卖了8万多块钱,亩产效益近5000元。作为村里的第一个集体产业,莲藕基地自诞生以来就备受全村人的关注。
2014年,张桥村被评为贫困村时,村集体经济一片空白。如何才能发展集体经济呢?张桥村把目光瞄准了莲藕种植。2017年,张桥村以村委会名义流转了34亩土地发展莲藕基地,当年就为村集体经济带来了十几万元的收入。
莲藕种植初战告捷,张桥村准备把莲藕产业做大做强。驻村扶贫工作队联系了莲藕加工企业,但让大家没想到的是,他们种植的莲藕出粉率低,不适合深加工。驻村扶贫工作队和村“两委”迅速调整发展思路,压缩种植面积,走多元化产业发展道路。
发展产业需要资金,钱从哪里来呢?崔劲松介绍说,张桥村是民族村,村里回族人口数量占全村总人口的30%以上。村里利用脱贫攻坚期间上级大力发展民族地区这一难得机遇,争取到了200多万元的民族发展资金。
张桥村牛羊养殖历史悠久,村里拿出128万元民族发展资金,同时协调乡镇配套资金60万元,建成了设施齐全的养羊场,养殖规模近千只。2018年以来,养羊场每年收益达到20多万元。在为集体经济增收的同时,养羊场还带动了贫困户增收。
崔劲松说,养羊场的2名饲养人员都是贫困户,年工资收入能达到3万元。饲草收储、粉碎等短期工作也以贫困劳动力为主,每人每年能增加收入三千元以上。同时,养羊场的饲草以小麦秸、玉米秸为主,每年能消化上百亩的秸秆。
在种植业发展方面,张桥村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2018年,张桥村利用123万元民族发展资金,建成了20个蔬菜种植大棚。其中4个大棚种植了香菇和平菇,当年受益3万多元。其余16个大棚承包给蔬菜种植大户发展蔬菜种植,年收租赁费4.8万元。
2020年,张桥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87万元。崔劲松说,集体经济收入大部分用于贫困户分红和劳务支出,再留下一部分发展资金和公共设施维修资金,其余的都用来慰问村里的高龄村民、老党员等群体。
变化二 特色种养 遍地开花
张桥村在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同时,也非常重视种养结构调整,引导和帮助村民发展特色种养殖产业。
村民徐礼隆在天津种植了17年的大棚蔬菜,驻村扶贫工作队得知后,多次劝他返乡创业,但缺乏启动资金让他打起了退堂鼓。扶贫工作队队长李国文二话不说,为徐礼隆作担保,让他顺利从银行贷出了10万元,解决了资金问题。
2018年,徐礼隆连同2个合伙人,返乡租地40亩建成了33个蔬菜大棚。仅用了一年时间,徐礼隆就还清了银行贷款,还带动了10多名贫困人口就业,成为张桥村致富带贫的典型。徐礼隆还成立了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指导其他村民蔬菜种植。
在徐礼隆的蔬菜大棚里,芹菜、苔子、花菜即将下市,西瓜苗已经育好,即将栽种。预计5月份,大棚西瓜就能抢鲜上市,卖出好价钱。合伙人徐长委说,无论蔬菜还是西瓜,销路都非常好,亩产年效益在5000元以上。
在徐长委看来,如果没有扶贫工作队和村“两委”的支持,他们的蔬菜基地不可能发展起来。村里不仅为基地解决了水电问题,2019年又为他们争取到24万元的发展资金,把基地里的道路进行了硬化,建设了水泥广场,方便装货卸货。
“有困难,找村里。”这已经成了村民李全贵的口头禅。李全贵已经养牛20多年了,但规模一直做不大,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居无定所”,养牛场搬了好几次家。此时的李全贵迫切需要一个稳定的“基地”,于是他找到村里,希望能把养牛场搬到老家张桥村。
扶贫工作队和村“两委”当即表示全力支持,并立即开始行动起来,帮助流转土地、设计规划、协调环评……2015年,李全贵占地13亩的养牛场终于建起来了,存栏量接近400头,是周边乡镇规模最大的。
2019年,为了鼓励李全贵扩大养殖规模,张桥村专门为他的养牛场修建了一条水泥路,并安装了路灯。李全贵充满信心地说,有了扶贫工作队和村“两委”的帮助,他的养牛场发展一定会越来越好、规模越来越大。
现在,在扶贫工作队和村“两委”的支持和帮助下,张桥村的特色种养殖产业已是遍地开花,越来越多的村民走上了致富路,村民的小康路越走越宽。
变化三 土地增值 村民得利
集体经济发展了,特色产业兴旺了,贫困人口的收入也跟着增长了。
村民李明英已经70岁了,老伴肢体三级残疾,是张桥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为了增加他们的家庭收入,村干部介绍她到村里的一家养牛场打工。“早上工作2个小时,下午工作2个小时,工作强度不大,一年工资1.8万元。”李明英高兴地说。
这笔钱并不是李明英家的全部收入,还有低保、光伏分红、健康扶贫和公益岗位等收入,全部算下来一年能收入3万多元。李明英说,如果不是扶贫政策帮扶,她和老伴的晚年生活不可能像现在这么幸福。
为了让更多的贫困户受益,张桥村引进多家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它们的带动作用,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让贫困户通过自己的劳动,实现增收脱贫。
2017年,经多方联系协调,张桥村引进了亳州远发药业有限公司和惠隆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分别流转土地500亩和720亩,发展中药材规模种植。两家企业解决了70多名贫困人员的就业问题,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用工高峰时,日用工量在200人以上。
在中药材种植公司的带动下,村民种植中药材的热情高涨,纷纷种起了中药材。目前,全村已有46户村民种植了200多亩的白术、牡丹、亳芍等中药材。随着张桥村土地流转规模的扩大,每亩土地流转费由最初的三四百元增加到现在八九百元,村民的收入得到提高。
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一些贫困户没有外出打工,造成收入减少。对此,张桥村加大了公益岗位的开发力度,公益岗位数量从14个增加到29人,人均增收7000多元。
2014年,张桥村贫困人口人均年收入2200元。2020年,贫困人口人均年收入增加到12650元。更重要的是,村民的收入构成越来越多元化,政策性占比逐渐减少。
新愿景 乡村振兴 再展身手
作为民族村,张桥村非常重视和维护各民族之间的团结,经常举办各类文艺演出,开展多层次的民族团结进步宣传和创建活动。崔劲松说,今后张桥村将组织更多的群众性文化演出,让村民成为舞台主角,让民族团结在文化活动中交织融合。
“十三五”的脚步还未走远,“十四五”的蓝图正在打开。崔劲松信心满满地表示,张桥村在与贫困的战斗中,积攒了一身的“能量”,正摩拳擦掌,准备在接下来的乡村振兴中一展身手,引进和培育更多的经营实体,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让村民的小康路越走越宽广。
在崔劲松充满自信的脸上,记者仿佛看到了一个更加美丽更加团结的张桥村,村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成色更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