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迈进,是江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任务。3月1日,《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发布,用6767字部署“聚力打造制造强省 积极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现代产业体系”,并提出“率先建成全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较之“十三五”规划纲要,此次《纲要》虽然突出“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但全文对制造业的谋划布局并未“打折”,反而更加厚重、深化、全面,制造业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引领带动支撑作用更加强化。“从《纲要》内容来看,科技和开放的‘主战场’大部分在制造业。同时,制造业也是江苏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引擎。”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二级巡视员周毅彪说。
“十四五”时期,江苏如何提升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以制造强省带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到2025年基本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实现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走在前列?《纲要》做出了提纲挈领的回答。
回首:砥砺前行,“十三五”发展显韧性
全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以上,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指数连续排名全国第一,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3%左右……2020年,面对国内外复杂形势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严重冲击和挑战,江苏“迎难而上”成为全国工业经济“压舱石”,在复杂多变、冲击频频的大环境中展现出强大韧性。
2020年主要目标任务完成,标志着“十三五”工作圆满收官。数据显示,经过5年持续奋斗,江苏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综合竞争力持续增强,30条优势产业链整合效应不断显现,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有效提升;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到4万亿元左右,总量位居全国第一方阵,制造业规模约占全国1/8,生产性服务业规模进一步扩大。
江苏各地实体经济特点与优势日益鲜明,发展新优势不断积蓄。“十三五”期间,苏州成为首批全国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10个国家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落户,数字经济加速发展。无锡获批全国首个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集成电路特色工艺及封装测试创新中心创建为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常州累计入选国家工业强基工程项目16个,居全国地级市第一。
“五年来,我省13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和50条产业链培育发展取得明显成效,有9个集群入围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决赛、占全国1/5,制造业基础更加坚实、竞争力进一步增强。”江苏省委副书记、省长吴政隆在江苏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说。
亮点:扛起使命,吹响高质量号角
江苏制造强省的下一个五年,《纲要》已安排得“妥妥的”。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李侃桢说:“在打造制造强省方面,《纲要》既突出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培育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更强调质量、效益和安全的统一,加快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和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不断提升江苏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中的位势和能级。”
纵览全文,《纲要》在第三篇第八章第一节提出“率先建成全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的新目标,这是“江苏制造”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新使命的主动作为与必然选择。
“十四五”时期,全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非经济因素冲击,产业竞争日趋激烈,如何实现产业体系自主可控?江苏制造业基础坚实、产业链供应链相对完整、产业门类相对齐全、科教资源丰富和营商环境良好,必须当仁不让、走在前列、为国探路。
从本身发展来看,新形势下,江苏制造业面临着更多挑战与要求,例如,制造业总量规模、规上企业数、产业结构等方面的领先优势正在逐渐削弱;产业链价值链分工总体不占优势,部分制造业领域仍受制于人;自主品牌企业培育进程有待加快,产品附加值有待提高,在“十四五”期间需要做出更快的调整和转型。
周毅彪说:“因此,我们要坚持全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的目标不动摇,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率先建成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全面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根据《纲要》,江苏将全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传承弘扬实业报国精神,持续提高江苏制造业的全球份额,力争在产业集群建设、市场主体培强、产业创新融合、基础能力夯实等方面形成新的突破,积极打造世界级现代产业集群,加快建设制造强省。
未来五年,在“打造数字中国建设江苏样板”的过程中,制造业也占据着核心位置,《纲要》中各项发展壮大数字产业的任务非常具体,如支持无锡打造物联网创新促进中心,推动南京建设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节点(南京灾备节点),支持苏州设立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江苏分中心等。
“十四五”规划《纲要》还在制造强省方面首次专章表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提出实施生产性服务业十年倍增计划,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制造业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路径:全面协调,坚持四个走在前列
“十四五”时期是江苏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经济发展进入创新引领加速、质量全面提升的阶段。新阶段,江苏特色的制造强省之路到底怎么走?
江苏的答案是四个走在前列。
一是产业链现代化走在前列。以省重点先进制造业集群和50条重点产业链为主要领域,实施“531”产业链递进培育工程,推进产业强链三年行动计划,创建一批具有标杆示范意义的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一批卓越产业链竞争实力和创新能力达到国内一流、国际先进水平,更好地融入全球产业体系。
二是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走在前列。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实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加速行动计划、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行动,全面开展智能车间和智能工厂建设,深入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工程和“5G+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工程,争创国家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先导区、区块链发展先行示范区、“5G+工业互联网”产业示范基地。
三是培育壮大自主品牌本土企业走在前列。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江苏制造”名企名牌,实施“壮企强企”工程,大力培育“链主”领军企业,积极培育行业隐形冠军,着力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进一步提高产品技术含量、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使江苏制造品牌影响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四是产业绿色发展和本质安全水平走在前列。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本质安全的新路子,加强绿色制造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建立完善绿色产业认定机制,实施制造业绿色改造工程,培育千家绿色工厂。同时,《纲要》特别强调,系统提升本质安全水平,持续加强源头治理,推广应用安全防护防控产品,加快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加强研究与人才培养等。
“‘十四五’时期,要紧紧围绕‘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新要求,发挥比较优势,积极探索实践,不断巩固江苏制造领先优势,努力在关键技术、优质企业、质量品牌、产业生态等方面取得更多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率先建成全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厅长谢志成说。(作者:王梦菲)
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经济信息社江苏中心联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