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脱贫路 产业催开致富花——记“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中共涡阳县西阳镇委员会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2月25日举行的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对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先进集体进行了表彰,中共涡阳县西阳镇委员会就是受表彰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之一。

脱贫攻坚战鼓擂响以来,西阳镇不断深化实施“一抓双促”工程,打造新时代坚强战斗堡垒,为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奠定坚实基础;大力开展招商引资,为贫困户提供家门口就业岗位。在2个贫困村发展特色产业,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保证了贫困村集体收入稳定增长,贫困户稳定就业、稳定增收。

到2020年,西阳镇134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3347人全部脱贫,太平、王桥两个贫困村顺利出列。连续四年脱贫攻坚成效考核评定等次为“优秀”,2019年位列全县第一名。

太平村村民在村内企业缝纫鞋面

“首题必政治” 脱贫有靠山

“要认真汲取脱贫攻坚伟大精神,克服松劲歇脚思想,做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在过渡期内,要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找准西阳定位,精准发力,把握乡村振兴的新形势新要求,做好乡村产业、生态、文明、人才和组织‘五大振兴’文章……”3月2日上午,中共涡阳县西阳镇委员会正在召开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对镇里下一步重点工作进行安排部署。

西阳镇委员会党委书记牛华山介绍,在脱贫攻坚工作中,西阳镇党委坚持“首题必政治”,始终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坚决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市、县关于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这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有力支撑。

这几年,西阳镇不断深化实施“一抓双促”工程,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打造坚强战斗堡垒。以2018年村“两委”换届为契机,为13个村配齐配强了“两委”干部,打造了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村干部队伍,为脱贫攻坚奠定了人才基础。为2个贫困村和2个软弱涣散村选派了10名帮扶干部,全面提升了基层党组织战斗力。

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以来,西阳镇高位推进,成立了扶贫工作站和“五位一体”前线指挥部(书记、镇长、人大主席、副书记、分管负责人),并选配精兵强将进村扶贫,为13个行政村每村配备1名有责任心、业务能力强的扶贫专干,为贫困人口数不少于20人的自然村配备扶贫小组长69名,真正做到每一级都有人抓扶贫工作。

西阳镇还不断完善扶贫工作机制,创建闭环式工作法,实行早上交办问题,晚上调度推进,确保工作每交办一件、完成一件,问题发现一例、整改一例,并实行核验销号制,确保整改真实。建立“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包户”的包保机制,要求包保责任人逐村逐户逐人逐项开展各项工作。

村里企业多 就业有保障

脱贫攻坚战“号角”吹响以来,西阳镇按照“户有致富门路、人有一技之长”要求,大力实施“三业一岗”就业扶贫,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引导就地就业、开发公益性岗位等举措,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实现家门口就业、有稳定收入。

阳春三月,走进位于西阳镇太平村的涡阳县康健鞋业有限公司,一派忙碌的生产场景,10多名工人正忙着缝纫鞋面。

“我们这个公司是招商引资企业,主要生产运动鞋、休闲鞋、童鞋等,产品远销美国、菲律宾、西班牙等国家,公司去年实现销售收入1000多万元。”康健鞋业有限公司法人代表赵平边指导工人生产边说。

嗒嗒嗒……28岁的女工丁侠正忙着缝纫,她告诉记者,她家里有两个孩子,以前外出打工时,每天都很挂念孩子,自从村里有了这个企业后,她再也不用外出打工了。“在家门口上班,挣的也不比外面少,还能照顾到孩子们,这多好!”

同样在这家企业务工的74岁老人崔红英,原是一名贫困户,通过享受各种扶贫政策和打工收入,早已摆脱了贫困。“我在这里主要干一些剪线头、打包的杂活,也不累,每天可以收入四五十块钱。现在吃不愁穿不愁,生活过得不错。”崔红英笑着说。

赵平告诉记者,公司吸纳有40多名农民工就业,这其中有一部分是脱贫户,月平均工资2000元至3000元。目前公司的订单很多,正在大量招工,有劳动能力的村民可以到这里来务工。

“我们村现有招商引资企业6家,有木材加工厂、纸箱厂、塑料厂等,每个企业能带动30多人就业。目前这些企业已全部复工复产,村里鼓励村民在家门口就业,目前在村企务工的村民有200多人。”太平村党总支书记李爱志说。

牛华山告诉记者,西阳镇现有企业58家,其中规模企业9家,产值上亿元的企业4家。这些企业为村民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更重要的是有力带动了各村经济的发展。“就拿太平村来说,村集体收入由2014年的零元增长到了去年的51.584万元。”

特色产业旺 脱贫稳当当

村里产业兴旺,脱贫才有保障。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西阳镇因村制宜,全面推广“四带一自”模式,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实现了贫困村“一村一品”,为脱贫致富注入了新的动能。

在西阳镇王桥村伟霞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一个个蔬果大棚内种满了草莓,一垄垄绿油油的草莓叶片下面,结满了红彤彤水灵灵的草莓,让人忍不住想采摘品尝。

“我们的草莓品种丰富,味道特别香甜,每到周末,就会有很多人来采摘。”伟霞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晓侠喜滋滋地说。

2016年,在镇村的帮助下,李晓侠流转了上千亩土地,建立了伟霞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目前,合作社种有桃树300多亩,建有蔬果大棚10多个,还种有红薯、土豆、洋葱等农作物,年销售收入达300多万元,吸纳了20多名农民工务工,这其中包括一些脱贫户,52岁的王振侠就是其中一位。

王振侠告诉记者,在镇里的统一组织下,她免费参加了种植培训,学到了不少种植技术,之后就一直在这家合作社里打工,做一些田间管理、果蔬采摘的活儿,一天能收入80块钱左右,还是挺满意的。

“如果没有镇里的扶持,也就没有合作社的今天。从土地流转到产品销售,从人员培训到享受政策,镇里都给予了很大的帮扶。”李晓侠充满感激地说。

说到未来的打算,李晓侠说,她准备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如果有农户想发展果蔬种植,她愿意提供帮助,传授他们种植技术,带动大家共同致富。

“马上合作社最美的时候就要到了,300亩桃花一齐盛开,灿若云霞,非常好看。镇里计划在这里搞一个桃花节,发展乡村旅游,带动经济发展。”李晓侠高兴地说。

牛华山介绍,目前西阳镇发展有30多家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这对现代农业发展、农民增收致富、乡村振兴工作都起到了强大助推作用。“在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下,去年王桥村集体收入增长到了65万元。”

增“造血”功能 补基础短板

为激发群众脱贫致富内生动力,西阳镇持续开展扶贫扶智宣讲,宣传党的好政策、好方针,对村里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贫困户大力宣传,发挥身边脱贫致富典型引领作用,引导群众从“要我发展”到“我要发展”转变。

西阳镇还建成了“安徽科技学院科技扶贫示范基地”,先后举办种植养殖技能培训班6期,培训学员超过500人。构建了“学校+合作社+贫困户”新型扶贫模式,提升群众脱贫致富本领,实现扶贫从“输血”向“造血”转变。

基础设施是农村的短板。近年来,西阳镇不断强基固本,让各村环境大变样。2016年以来,该镇新(改)建“四好农村路”94.66公里,实现硬化道路“组组通”,实现县乡公交通车,方便群众出行。全面完成西阳水厂改造提升项目,让群众喝上“安全水”。实施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加强电力基础设施建设。13个行政村全部实现宽带全覆盖,实现全镇网络全覆盖。以贫困户“五净一规范”为抓手,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五清一改”工程,省级人居环境试点葛圩顺利通过验收并在全省推广。建成村级光伏扶贫电站17座,有效带动了贫困村、贫困户增收。

同时,西阳镇不断强化基本公共教育,对太平小学、西阳小学、西阳中心校进行改造。镇、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日益完善,村村都有卫生室和村医,家庭“签约医生”服务应签尽签,努力拔除因病致贫这个最大“穷根”。按照“应改尽改、不落一户”的原则,加大“四类人员”危房改造力度,5年来,落实危房改造资金595.5万元,有效改善了困难家庭住房条件。聚焦“老弱病残孤”,全面落实落细低保、孤儿救助、临时救助等综合社会保障政策,实现“应保尽保”。强化基本公共文化体育功能建设,全覆盖实施“广播村村通”工程,5年来,新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13个,文化体育惠民供给能力不断提升。

快评

党建引领 脱贫有方

在轰轰烈烈的脱贫攻坚战中,西阳镇深化实施“一抓双促”工程,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打造新时代坚强战斗堡垒,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强政治和组织保证。同时,该村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因村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注重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提升文化体育惠民供给,大大促进了贫困村经济发展、产业兴旺,实现了贫困户就业稳定、收入稳定,让乡村发生了由内而外的巨变。

如何做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西阳镇将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做好乡村产业、生态、文明、人才和组织“五大振兴”文章,打造经济强、百姓富、生态美的幸福西阳。 (汝平)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