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初,婆婆纳就开花了。小巧精致的蓝色花朵,撒在绿茸茸的、挤挤挨挨的碎叶里,像是无数蓝色的眼睛,很清澈地睁着,感受着天地的恩泽。
田埂上、小路的两边,到处是婆婆纳的身影,它们安静地开放着。不热闹,不喧嚣,如一条蓝色的花溪。
这是一种不怕冷的植物,它们已经度过了整个寒冷的冬季。每年十月初,绿莹莹的婆婆纳就钻出地面,风雨霜冻都阻挡不了它们生长的脚步。
婆婆纳有着庞大的根系,柔弱的、纤细的,却是发达的。今春除掉一片,明年更大一片就出现了。它那在土下的千百只细足,昼夜不停地走着。
当大雪覆盖着田野,一部分婆婆纳变成了紫色,但更多的依然保持着深绿色。在一月下旬,开始返青并逐渐显示出勃勃生机。它们给乡间裸露的土地铺上柔和的绿毯,带给人们春天的希望。
让人吃惊的是:在十二月中旬的田间地头,婆婆纳依然有花在开放,只不过比起早春二月开的,无论是颜色还是花形,都差得远啦。
乡下人不管它的出处,不知道它叫阿拉伯婆婆纳还是波斯婆婆纳,他们给它起了另一个名字——鹅掌菜。瞧瞧,这名字是不是特别有意思?会让人感觉这应该是很好吃的一种蔬菜。
婆婆纳真就去掉了一身的洋味儿,实用起来。它们成了鸡和鹅鸭最喜欢的食物。
一条土路两边都是蓝色的小眼睛,它不怕人的脚、动物的蹄子,踩在它们的身上。那有什么呢?踩疼了,休息几天,缓一阵子,慢慢又抬起了头;踩轻了,丝毫不放在心上,依然安静地微笑。
但匆匆而过的人们,似乎没有耐心欣赏它可爱的笑脸。
气温逐渐升高,土地松软了。人们开始忙着农事。他们把地犁了,打成一垄的,把辣椒苗移栽过去。有的在种药材,把玄参或者黄芪的根茎切成均匀的小段儿,让它们睡在柔软的土里。
几棵去年的被主人丢弃的大白菜,从中间长出绿色的茎,顶端开出嫩黄的花。蜜蜂们不嫌弃,围着它唱起了歌。
远处的晒垡地上,几只长尾巴的喜鹊歪着头,不知道因为什么发愣。
婆婆纳不问这些,它要在这炎热的天气里入睡了。等待明年十月的秋风,将它唤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