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小麦赤霉病 无人机“大显身手”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无人机在田间“工作”

“现在无人机打药真省事,一亩地才花7块钱,太方便了。”4月18日,谯城区十八里镇侯桥村村民赵绍山满意地说。

“现在外出打工的人很多,在家的都是老人和孩子,现在技术发达了,政府组织用无人机打药,实在为咱老百姓解决了实际困难。”村民李文峰说。

当天,代红杰带着自己的无人机“支援”侯桥村赤霉病防治。代红杰是该镇小怀村的一位村民,他去年买了两台植保智能无人机,专门为村民打药,“一桶药能打30亩地,一天能打700亩地,遇到贫困户和困难户,咱也不收钱,免费为群众服务。”

连日来,十八里镇投入资金购买了赤霉病防治药品,发放到村民手中,利用最近有利天气掀起赤霉病防治高潮,要求包村干部、农业技术人员深入到各村田间地块,发放明白纸,做好指导工作,利用广播、微信、横幅、流动小喇叭等媒体广泛宣传,做到家喻户晓。“我们站在粮食安全的高度看待小麦赤霉病防治工作,保证全镇4万亩小麦全部防治一遍,确保不发生小麦赤霉病。”该镇政府负责人焦广春说。(陈光付 记者 曾莹莹 文/图)

无人机喷洒农药

“不怕病虫害了,真感谢村里为我们又办了一件好事儿!”4月18日,蒙城县楚村镇黄元村村民黄玉来握住村书记徐文的手激动地说。

目前正值小麦病虫害多发期,预防小麦病虫害到了关键时节,黄元村村两委干部了解到该情况后,立即为村民购买农药并联系无人机进行喷洒,“及时药”覆盖了本村大部分土地,为小麦的提质增效创造了条件,为村民增收和脱贫攻坚的巩固提升奠定了良好基础。

徐文介绍说,长期以来,小麦防病防虫主要依靠农民使用手动喷雾器和背负式喷雾器。一个人一小时只能喷1亩地,不仅劳动强度大,而且作业质量差,还有中毒的危险。而使用无人机喷洒农药细密低量,既可以减少农药过量的污染,又能连片喷洒,快速抑制病虫害传播。村里联系的这架无人机,可承载数公斤重的药剂,每次可喷洒面积达100亩。

“用无人机喷洒农药,一架飞机喷洒农药的量相当于几十人同时劳作,太省力、省工了。”在场的村民纷纷表示。(李雅倩 耿琦 记者 路振杰 文/图)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