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8月,解放战争的战略决战阶段即将开始,全国解放和建立新中国已为期不远,为了取得城市工作经验,中共豫皖苏二地委、二专署报请豫皖苏区党委和行署批准,设立了县级亳州市,管辖亳县(现安徽省亳州市)城关及郊区。这是最早设置的亳州市行政区划,距今已经73年了。
解放战争时期设立的亳州市行政区划,为1986年国务院批准撤销亳县,设立县级亳州市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2000年成立地级亳州市奠定了基础。
1948年8月—1949年3月,中共亳州市党委会旧址之一。张建华提供
从城关区到设立亳州市
(1948年2月至1948年8月)
1944年11月至1949年3月,根据当时对敌斗争形势需要,上级党委按照“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方针,在亳县和邻县连接的边缘地区先后建立了五个边区县,即雪商亳县、雪涡县、商亳鹿柘县、鹿亳太县(后分制改为亳县)和涡亳县,史称“五亳”,是豫皖苏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1948年2月,解放军第六次解放亳县城,五亳边区县连成一片,亳县全境获得解放。由于当时皖北和豫东地区还没有全部解放,阜阳、商丘等城市还被国民党占据,敌强我弱的局面依然存在,五亳边区县在继续坚持对敌斗争的同时努力开展各项工作。
亳县县城解放以后,根据上级党委指示,当时的中共亳县县委、县民主政府根据豫皖苏二地委的部署接管亳县城。县民政科科长兼城关区区长钟常新,带领县大队两个班组成区队,进城建立政权,维持社会稳定,受到城关区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
由于亳县城刚刚解放,社会治安很不稳定,国民党的散兵游勇及潜伏特务、土匪,时常乘夜间在城区抢劫、骚扰。为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城关区安排区队进行夜间巡逻,严防各种破坏活动。并召开群众大会,张贴安民告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区政府保护市民生命财产的措施,以震慑敌人,安定民心。同时,深入发动群众,在每个街道组织打更队,协助区队稳定社会秩序。通过各方面切实有效的工作,城关区的社会治安逐步好转。
在亳县城解放以前,大部分工商业人员纷纷外逃,致使县城市面萧条,百业凋零。针对这种局面,城关区积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主动与工商业者和知识分子接触,了解他们的处境和要求,帮助解决困难和问题,动员他们开业和生产。由于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县城的工商业开始经营和开业,市面初步得到复苏。同时,也带动一部分临时迁到外地的企业先后迁回亳县城,恢复生产和营业,使城关区社会经济秩序初步稳定,为建立亳州市奠定了基础。
亳县县城解放初期,涡河以北部分村庄不明真相的农民,在少数人的煽动下,以到县城抓地主、还乡团为名,来到涡北小寨和北关涡河岸几条街道哄抢县城居民的衣服财物。城关区钟区长接到群众报告后,立即带领通讯班前去制止。赶到现场以后,在劝阻无效的情况下,钟区长命令通讯班战士对天鸣枪,制止了哄抢。经过现场宣传教育,大部分农民放下衣服财物回去了。对极少数拒不交出衣物的人,立即抓获,经过教育承认错误后予以释放。
亳州市的建立和取得的工作成效(1948年8月至1949年3月)
1948年8月,中共豫皖苏二地委、二专署报请豫皖苏区党委和行署批准,撤销城关区,设立县级亳州市,选派了6名干部组成中共亳州市委,进入亳县城,筹备建立市政府。以后又调进一批干部,并从亳州市培养了一批当地干部,充实到各部门和基层。
新建立的亳州市面积约为18平方公里,居民13499户,59406人,下辖城厢、北关、涡北三个区,九个镇,为市、区、镇、街四级政权。区设区委书记、区长,镇设镇长,街道设街代表,街道以下划分居民小组。
成立市政府,公布六条施政要点。在进行短时间的调查研究之后,市委确定了以“建立秩序,肃清匪特,恢复工商业,保护全市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为中心工作。并吸收各方面进步人士参加,成立市政府筹备委员会。经过紧张的筹备工作,9月13日,亳州市政府正式成立,下辖三个区也同时宣布成立。
市委、市政府提出“建立民主繁荣的新亳州”的口号,并公布了六条施政要点:组织领导亳州市人民建立为群众忠心服务的镇、街政权,反对贪污浪费、营私舞弊和鱼肉人民的不良分子;解散国民党反动派的一切组织,肃清匪特,严禁毒品,建立稳定的革命秩序;组织领导贫民发展生产,逐步改善生活;实行单一税制和劳资两利政策,保护和发展民族工商业;在现有条件下,尽力发展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教育事业;回民和汉民在政治上一律平等,都可以选出自己的代表参加政权。
市委、市政府六条施政要点公布以后,各界人士和广大市民奔走相告,纷纷表示坚决拥护。
为维护市区社会治安,市委组建了公安大队,开始只有三个排,180余人,到淮海战役结束时,发展到近300人,装备也比较好。为阻击敌人进犯,保持社会稳定,支援淮海战役发挥了重要作用。
亳州市成立时,商丘还没有解放,从亳县逃亡到商丘的残敌,成立了流亡的国民党亳县县政府,又把流散在商丘的残兵败将重新整编成四个中队。1948年10月10日,在国民党新5军75师32旅配合下,流亡的国民党亳县县政府带领4个中队从商丘出动进攻亳州市。
得到情报后,副市长张剑华带领非战斗人员先撤离出城,市委书记兼市长王建新和亳县县大队、市公安大队领导率领县、市大队坚守涡河以南城区进行抵抗,战斗从午后一点打响,激战两小时后,由于敌强我弱,我军只得暂时撤离城区。敌军进入城区后,在我军增援部队的有力反击下,三天以后又逃回商丘。
建市之后,市委、市政府开展了强大的政治攻势,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社会治安。在党的“首恶必办,胁从不问,立功受奖”的政策感召下,隐藏的残余敌人纷纷向政府悔过自新,上缴武器,有的还立了功。对于极少数继续与人民为敌、为非作歹的反动分子进行追捕和镇压。同时,在禁毒、禁赌等方面也做了许多工作,为稳定社会秩序,巩固新生政权,恢复和发展工商业奠定了基础。
市委、市政府为了解决就业和民生问题,及时采取了以下措施:迅速组织工商业者,恢复生产和经营;组织发展手工业生产,如做鞋、织袜子、磨面、磨油、制硝和积肥等;及时发放贷款,扶持困难户;废除国民党货币,稳定市场。由于多措并举,初步解决了工人、店员的就业和市民的生活问题,稳定了人心,巩固了政权。
恢复和发展工商业,是建立新亳州的一项基础工作,市委认真贯彻执行党的保护和发展民族工商业的政策,克服少数干部对大工商业者看不惯、不愿接近的情绪,在扶持工商业、市场管理、合理税赋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及时成立了工商业联合会,以工业贷款扶植了175家大小工业和家庭手工业,使大部分工厂正常生产,商店开门营业,市场初现繁荣。仅两个月时间,全市工商业就从原来的1165家增加到1705家,到亳州市撤销前,增加到3000多家。工商业的恢复与发展,促进了亳州市财政收入增长,更为市民就业创造了条件。
建市之初,经济困难,百废待兴,市委作出克服困难、兴办教育事业的决策。在很短的时间里,开办了一所中学和近十所小学,聘请进步知识分子担任教师,按照解放区的教材进行教学。虽然当时教师待遇不高,每人每月仅领取百斤粮食,由于广大教师在政治上得到市委、市政府的关心爱护,精神振奋,认真负责,精心组织教学,努力为新中国培养人才。
市委为了加强对全市青年的团结教育,以青年干部、青年教师为主体筹建了亳州市民主青年联合会,各区成立了分会,中学生和社会青年都积极参加。市青年联合会通过组织青年开展演话剧、扭秧歌、街头演讲、前线慰问等活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教育广大青年和群众,工作搞得非常活跃,许多青年受到教育参加了革命工作。
同时,还筹建了教职员联合会、妇女联合会等群众团体,这些群众团体在完成市委市政府部署的各项工作任务的过程中,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淮海战役期间,亳州市成为支援前线的枢纽,豫皖苏二专署战勤司令部及所属各县的支前物资转运站都设在亳州城及附近村庄,支前工作成为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为此,成立了亳州市各界人民支前委员会,掀起了支前热潮:全党动员,层层发动,建立群众支前组织。当时,亳州市建立了工人、学生、妇女、医师、教职员等支前群众组织,发动各行各业群众积极投入到支前工作中去;发动群众赶制支前物资。为了给前线我军指战员赶制军服、军鞋和棉被,各区把布匹、棉花发给有组织的群众,夜以继日地按要求加工, 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共支援布匹15万尺,棉花3万斤,赶制军服3万件,军鞋近3万双,棉被2万多床,草褥子1万多条。
亳州市周边农村设立了一些野战医院,部分伤病员需要经过亳州城转到野战医院。市政府在涡北三圣庙街建立伤病员接待站,配备医生和服务人员,为从前线转往医院的伤病员提供食物和茶水,对重伤员及时救治。
亳州市还组织马车165辆、架子车79辆、三轮车40辆,专门转运从前线下来的伤病员,抢运各兵站送往前线的枪炮、子弹、药品、服装等物资,为支前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全市还发动机关团体和广大市民开展捐献活动,共收到冀钞(当时解放区货币)2100多万元,做慰问袋2800多个,还有各种慰问品,市委带着捐献的慰问品,参加豫皖苏二地委组织的慰问团,到淮海战役前线慰问解放军指战员和伤病员。
淮海战役结束后,豫东、皖北地区全部解放,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国解放区行政管辖省县原边归界的指示》,1949年3月,跨越亳县境内的五亳边区县和亳州市撤销,归还原建制, 亳州市与各边区县原来属于亳县的部分进行合并, 组建中共亳县县委和亳县民主政府。五亳边区县和当时的亳州市胜利地完成了历史使命。
解放战争时期设立的亳州市时间虽然不长,但是市委、市政府面对百废待兴、敌情时有发生的局面,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畏艰险,开拓进取,在短时间里就取得了显著成效,推动了亳州市经济社会发展,为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市委领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积极探索城市工作思路和方法,为新中国成立后的城镇管理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亳县全境解放和第一次成立县级亳州市至今已经七十多年了,亳州市和全国一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铭记亳州市的发展历史和革命前辈的光辉业绩,继承和弘扬革命前辈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往开来,砥砺前行,努力开创亳州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