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金礼在编织荆条筐
亳州新闻网讯 “多亏了党的好政策,让我摆脱贫困,如今又能靠着自己的手艺,带着老伴过好日子了。”5月10日上午,在蒙城县篱笆镇中单村一个堆满荆条的寂静院子里,年近古稀的老人单金礼满面笑容,边说边忙碌着。一根根普通的荆条,在老人粗糙的大手中上下翻飞,很快变成一个实用又怀旧的手工荆条筐。
“编好的手工筐就拿到集市上去卖,一个能卖20元左右,去掉成本,可以赚四五元,平均一天能卖五个,一年下来可以增加收入好几千元。”单金礼告诉记者,过去,编织手工荆条筐只是他的一个爱好,每次编好成品就送给身边的亲友。现如今,在当地帮扶干部的引导和帮助下,他的手工编筐逐渐成为家里致富的“钱袋子”。
利用传统手艺增加家庭收入的背后藏着单金礼曾经的一段困苦时光。20世纪90年代,单金礼因身体不适辗转多家医院治疗,最终被确诊为直肠癌。“那时候,除了庄稼,没啥收入,家里穷得很,为了给我看病,留着下蛋的一只母鸡都卖掉了。”单金礼回忆说,通过长期治疗,他的命是保住了,但因为直肠改道手术,他从此丧失了劳动能力。
随着病情稳定,一家人的日子也渐有起色。不想2018年5月的一天,单金礼再次病倒,在上海等地多家医院辗转一个多月后,被确诊为缺铁性贫血并有多种慢性病,不仅花光了凑来的十多万元费用,身体也大不如前。屋漏偏逢连夜雨,随后其妻子侯雪芳也因身体不适被迫住院,被查出患有多种慢性病。
“单金礼夫妇都是年近七旬的老人,夫妻俩年老多病,没有存款,家庭情况十分困难。” 中单村党总支书记樊子强介绍,了解到单金礼家的困难后,该村积极向有关部门反映,并于2019年将其纳入边缘易致贫户。针对单金礼的家庭情况,镇村干部详细分析其易致贫原因,通过临时救助、春节慰问等个性化帮扶帮助解决其基本生活困难。每年禁烧期间,镇村干部还帮其推销手工扫帚,增加其收入。经过持续帮扶,单金礼的家庭情况大为改观,并于2020年9月消除了致贫风险。
在享受政府帮扶的同时,一心要“摘掉边缘户帽子”的单金礼也没闲着。身体不能干重活,他就在镇村干部的引导下,充分发挥自己的编筐、扎扫帚手艺,自力更生增加收入,如今,仅此一项一年可增加收入近万元。
“俺老两口现在是吃不愁、穿不愁、住得好,看病有保障,觉得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 谈及现在的生活,单金礼激动地说,“好日子还是要靠自己干,趁着自己还有能力,今后多编筐、扎扫帚,多挣些钱,就能少给国家添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