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麦田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我家那口子从乡下回来,跟我说这几天的暴雨,造成了小麦大面积倒伏。我急追问自家的那一亩三分地如何。随着他一句完好无损,我的心放进了肚子里。第一时间联想自家的安危,是本能反应,望各位看官们理解。

恰逢第二天休息,便想着去麦田看看。

朝阳从东方升起,光芒万丈,所到之处,金碧辉煌。透过万丈光芒,麦苗已目之所见的泛黄,叶片、麦芒上悬挂的露珠,随清风摆动,滴落入泥,植入根系。

经过秋冬季节地锤炼,麦根已深入沃土,触角像手指,紧紧地抓牢土地,任由狂风暴雨吹倒麦秆,仍不能动摇根系半分。

伸出手轻轻划过麦芒,此时的麦芒柔软,没有成熟期尖锐的棱角,触碰掌心痒痒的感觉。走进田间,麦苗齐腰,麦秆之间发出沙沙的声响,与成熟麦秆哗啦啦的声音不同。

伸手晃动麦秆,有点沉,无声响。若是再过几天,等麦粒成熟再晃动,手感会很轻,能感觉到一粒粒麦粒的坚实,放在耳边静静倾听,能听到麦粒在麦荚中撞击的声音,这种声音,让人心里踏实,喜悦,成就,夯实,堪比天籁之音的美妙。

摘一颗麦穗放在手心里揉开,一粒粒青色的麦粒,躺在手心里,颗粒饱满,捏开,白嫩的麦浆挂满手指。放入口中,细细地品嚼,细腻到品尝不出一丝麦筋。闭上眼睛,想着那桌上的美食,甜甜的麦香,充斥口腔,回味无穷。

有人说小麦是东方的专属,我不这么认为,你只看到,细白的馒头,油腻的包子,焦黄的大饼,散着各种卤香的面条,没有注意到刚出炉的面包和糕点吗!小麦不属于个人,它属于食者,属于地球,属于大自然。

从初秋的嫩青,到春天的碧绿色,到如今的绿中泛黄,此时的小麦想从一颗粟到万颗籽地收获,还要历经几道门槛。

目之所及是四周虎视眈眈,紧紧围绕麦田的杂草,你若不努力,它必占上风的趋势,时刻在上演。

阳光下,虫子在清晰地蠕动爬行,除了杀虫农药,无人能消灭它们,若农夫懈怠,它们可以做到吞噬所有的麦穗。

好在这些灾难,可以人为扼制消灭,避开人祸,还有天灾。在天灾面前,人类的力量渺小成米,不堪一击。

一颗麦穗,经历磨难,在归仓之前,每一缕阳光,都是生存的养分。不由得想到,在我人生路上,也遇到很多给我提供帮助,补充营养阳光的文友老师,想我初入墨笔时,一篇文章完成,心里那叫一个得意,膨胀到爆炸。嘴上说着请人指教,成了炫耀的代名词。善意的指导,成了妒忌的借口。每每看自己的文章,都能生出许多赞美的词汇。这种感觉,直至看了更多的老师作品而止,面对运笔龙凤的作品,我自愧不如,回首再看以前的作品,文笔稚嫩,不堪目睹,只感觉羞愧。若不发奋努力,都对不起笔下每一个汉字。

阳光下,大片大片的麦田,芒刺向上,拼命拉近自己与阳光的距离。在微风中,轻轻地晃动,我知道那是沉淀地摇摆。丰收在望,我与麦田一样,所能做的就是,坚守,努力,沉淀,向上。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