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场激战,260多名烈士在这里为国捐躯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在蒙城县坛城镇宋寨村后王庄村民组,有一块占地面积近2000平方米的烈士墓群,长眠着解放战争时期的260多名烈士。他们虽不是同一支队伍,但心里都装着“解放全中国,建立新中国”这个共同的梦想,并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安静的后王庄烈士墓群

涡河水润烈士墓

记者驱车从坛城镇集镇出发,下了县道,再走一段乡间水泥路,蓝天白云下,一座烈士纪念碑耸立在麦浪起伏的麦田里。推门而入,正向前的纪念碑简约而庄严,四周的烈士墓又添了不少新土,墓前的青松像一名名卫士守护着长眠的烈士。

“按照我们的风俗习惯,每年清明节都要为逝去的亲人添坟。烈士就是我们的亲人,所以我们每年都为烈士添土。”宋寨村村委会主任邹武举说,镇政府和村委会每年还为烈士墓群送花篮,瞻仰革命先烈。

此处安葬着260多名烈士,他们分属于豫皖苏三分区三十六团和中原野战军,都是在1948年牺牲的。

73岁的“守墓人”王克堂就出生在烈士们牺牲那一年。他告诉记者,听长辈们说,那两场战斗没打进他们村,但村民们却对战斗过后的场景记忆深刻。由于牺牲的战士太多,找不到那么多棺材,也没有那么大的地方下葬,有的坟里埋了好几名战士。

后王庄烈士墓群门前有条叫丁沟的小河,连通着北淝河和涡河。73年来,涡河水静静地流过烈士墓群,滋润着烈士染红的土地,也滋润着埋葬烈士的墓地。“河对面以前是个庙,后来变成了小学,现在又建了房屋,但只有烈士墓群从来没有改变过。”邹武举说。

遭遇强敌不退却

1948年春,国民党蒙城县保安团为破坏宿蒙根据地,经常派部队进入宿蒙境内侵扰。2月的一天深夜,国民党保安大队及还乡团500余人进犯宿蒙县,偷袭坛城区政府,大肆抢劫群众财物。宿蒙县大队接到情报后,立即组织兵力向敌人追击。

在坛城区芮集,宿蒙县大队与接到情报刚刚赶到的豫皖苏三分区三十六团会合。三十六团团长柯玉强立即命令宿蒙县大队继续追击逃敌,三十六团随后跟进,择机歼灭敌人。但是,当宿蒙县大队追至骑路邓庄时,敌人突然停止溃退并占据村庄负隅顽抗。

王克堂告诉记者,听长辈们说,宿蒙县大队之前接到的情报是,偷袭坛城区政府的是一股“杂八军”,一直是手下败将。没想到的是,国民党县保安团及国民党新整编七十四师一部已赶来增援,追击战变成了一场实打实的硬仗。

敌整编七十四师原是国民党王牌部队,师长张灵甫,新整编七十四师一部虽然是被消灭后重新组建的,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加之皖北平原无有效掩护物利用,三十六团也是刚刚深入到宿蒙地区对环境不熟悉,战斗打得异常艰辛。

但战士们不畏强敌,英勇杀敌,最终伤亡100余人,团长柯玉强在指挥战斗时被敌迫击炮击中牺牲。战斗结束后,宿蒙县政府将80余名阵亡将士的遗体集中埋葬在坛城芮集任庙沟东,也就是现在的后王庄。

顽强阻击赢战机

后王庄烈士墓群中的另外184名中原野战军烈士,是在阻击黄维兵团北进支援徐州的战斗中牺牲的。

1948年11月,淮海战役打响后,蒋介石为解黄百韬之围,急令黄维兵团从河南赶赴淮海战场增援。为确保顺利完成战役第一阶段任务,总前委命令中野一纵立即进驻蒙城,依托涡河、北淝河阻击黄维兵团。

其中战斗最激烈的是黄庄阻击战。11月19日凌晨2时许,在最东端双涧集阵地坚守的中野一纵二旅主力对黄维兵团先头部队展开猛烈反击,誓夺回黄家庄。战斗激烈,伤亡惨重,四团团长晋士林亲自进村指挥战斗,英勇牺牲。战至当天下午3时许,我军方才奉命撤出战斗。此战,中野一纵付出了很大牺牲,二旅伤亡高达600余人,四团团长晋士林、政委郑鲁壮烈牺牲。但毙伤俘敌1000余人,迟滞了黄维兵团东进北上的步伐,为全歼黄百韬兵团赢得了宝贵的四天时间。

战斗结束后,宿蒙县奉命组织人员去黄庄打扫战场,掩埋烈士遗体。整个黄庄30余户房屋无一完好,树木被打得只剩下无皮的树干,地面上的尸体横七竖八,惨不忍睹。184名烈士的遗体需要掩埋,墓地、棺木问题怎么解决呢?近处没有墓地,只有坛城芮集任庙沟东有三四亩地,春季刚刚掩埋骑路邓庄战斗中牺牲的80多名烈士。由于烈士多,没有棺木,只能软埋。

于是,大家套上几辆牛车运了十几趟,将烈士的遗体运到任庙沟东,用白布裹,两三个烈士埋在一个坑里,筑一个坟头。后来,部队民事处负责人再回蒙城,按照烈士衣服内简历逐个登记,重新进行了掩埋。

2020年,后王庄烈士墓群进行了翻修,新建了围墙和大门,面积也扩大了不少。“下一步准备在这里建一些房屋,用来陈列介绍烈士的事迹,摆放与战斗相关的资料。”邹武举指着烈士墓区里的一片空地说。

记者:李鹏 文图

编辑:奚婷

(责任编辑:奚婷)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