涡北抗日根据地的建设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1939年1月,新四军游击支队挺进皖北地区,开展敌后抗战,开辟了涡北抗日根据地。

亳县县委的发展。1940年4月,中共亳县县委在观音堂召开群众大会,正式宣布成立亳县涡北办事处和亳北独立大队。同年10月撤销亳县涡北办事处,成立亳县抗日民主政府。1941年5月,由于斗争形势恶化,中共亳县县委按照上级指示,除少数党员就地隐蔽坚持地下斗争,其余党员干部随军转移到津浦路东。同时,决定成立中共亳县工作委员会(简称亳县工委),具体领导亳县地下斗争。

涡阳县委的发展。1940年4月,中共涡阳县委在新兴集附近的小孙庄宣布重新建立。1941年5月,随着党政干部和地方武装东撤,中共涡阳县委活动暂时中止。

蒙城县委的发展。1940年3月,中共蒙城县工作委员会(简称蒙城工委)成立;同年8月,中共蒙北工委在板桥集成立;1941年2月,中共蒙城县委成立;1941年5月,蒙城县委被迫转移津浦路以东,县委解体。

各县在当地党委的领导下,在新四军主力部队的支持下,自下而上大力发展地方武装,亳县亳北独立大队共约300人,涡阳抗日自卫团有500人左右,蒙城县成立警卫连,有五六十人的武装。后来,这些武装力量上升为主力部队。

在政权建设方面,按照“三三制”的原则,边区各级抗日民主政权迅速建立健全起来。在经济建设方面,新四军游击支队司令部驻地新兴集,兴办大量工厂;根据地各级政府实行减租减息政策,调动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新兴集成立合作社、百货商行、商店经销各种货物;根据地取消旧时期的苛捐杂税,按法定手续征收税款;同时在边区内印制发行各县流通券,促进了当地经济的流通发展。在文化建设方面,中共豫皖苏边区委在边区创办抗日军政大学第四分校、抗日联中、党校,大力发展教育;同时创办拂晓剧团、生活剧团等文艺工作团,开办《拂晓报》《党内通讯》等各种报刊。(李之平 陈显锋 整理)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