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圩子战壕:抗战遗迹今犹在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在涡阳县青疃镇曹圩子村,有着一条弯曲的河沟。多年前,一位文物普查工作者凭着多年经验,他察觉到这不是一般的河沟,经多方查证,这里曾是1945年2月曹圩子战斗留下的战壕。虽然时光已经过去了76年,但战壕的原始形状基本没变,见证着当年的那场激战。

70多年过去了,战壕的原始形状基本没变

一座村庄 两道战壕

1944年,曹圩子村这个在外人看来似乎平常无奇的小村庄,却是日伪军精心修筑的一个新的军事据点。

据涡阳县党史办提供的史料记载,当时这里驻有伪十五师特务团,它与周围袁店、临涣、青疃等据点互为联络。于是,我军决定首先拔除这个据点。

据村里的老人回忆,1945年初,盘踞在本村的日伪军抓走一些村民去挖护村圩壕,稍有懈怠就会遭到毒打。在日伪军命令村民挖圩壕后不久,赶到的新四军也秘密在曹圩子西北位置挖了一条战壕。“当时新四军隐藏在离曹圩子不远的卢庄,平地没什么屏障,就挖了战壕,直通曹圩子。”青疃镇副镇长段晓珊说。

两次激战 赢得胜利

据涡阳县党史资料记载,1945年2月5日晚上,新四军四师九旅二十六团一部向敌军发起进攻。但敌人依托四周宽约10米、水深2米的内外壕、四角的炮楼和壕内的短墙、连环工事、鹿砦围障等负隅顽抗。在击毙伪营长以下30余人后,我军亦有数十名同志英勇牺牲,之后退出战斗,重新作进攻部署。

到了2月9日晚上,我军发起了第二次进攻,先以炮火猛击,10日下午4点半,向敌军发起了总攻,仅十多分钟即攻占全圩,毙伤敌军百余人,俘敌副团长以下500余人。

这场激烈的战斗影响非常大。段晓珊介绍,曹圩子据点被拔除后,周围板桥、吴桥、牌坊、刘楼等据点的敌人,闻风丧胆,很快撤出。涡北地区也得以恢复。

战斗痕迹 至今仍在

如今,记者再次走进这座村子里,还可以看到当年日伪军作为屏障的圩壕,宽度没有大的变化,只是浅了不少。而新四军挖的那道战壕依然保留着它的特点,几十米一个弯,几十米一个弯,静静卧在曹圩子西北角。

70多年过去了,战争的硝烟慢慢退去,昔日的战场渐渐平静下来。段晓珊告诉记者,村北曾有我军牺牲烈士暂埋地点,在1945年5月迁葬于龙山南麓。

采访中,附近的一些村民表示,这个战壕是曹圩子战斗的一个见证,英雄先烈的血换来了一方百姓的平安,它是个珍贵的历史遗迹,让我们时刻铭记着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