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90后”卢毅告别机关的工作,义无反顾来到穷乡僻壤,奔走在酷暑寒冬中,穿梭于田间地头,怀着真情解民所忧,带着真心帮民所需,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2021年2月,她被评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卢毅在学习中坚定初心使命,强化公仆意识和为民情怀,在行动上接过时代发展的“接力棒”,带领乡亲踏上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
卢毅(右)在了解蔬菜生产情况
初心不改 “少年”再出发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作为蒙城县许疃镇土桥村党总支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的卢毅,带领土桥村的党员干部们,认真学习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论述摘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中国共产党简史》等书籍,在学习中坚定初心使命,强化公仆意识和为民情怀。
“我们通过党史学习教育,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卢毅说。
通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卢毅进一步认识到,在党的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像革命烈士刘胡兰,被捕后面对敌人的威胁和拷打,始终坚贞不屈,牺牲时年仅15岁。还有小萝卜头宋振中,在监狱的几年里,在牢房之间传递秘密情报,是中国年龄最小的烈士。他们虽然还是少年,但是以坚定的信念,谱写出了永生的诗篇。”卢毅说,他们的宝贵精神财富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勇毅前行。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
“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时间只不过是考验,种在心中信念丝毫未减……”卢毅说自己最喜欢的一首歌是《少年》。“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青年共产党员,作为一名乡村基层工作者,我要跨越时空与少年的他们同行,接过时代发展的‘接力棒’,带领村民从贫穷走向富裕。”卢毅坚定地说。
卢毅(左)到村民家中走访
扶贫路上 脚肿大两码
卢毅是这样说的,也一直是这样做的。
“你是不是傻?扶贫多累!你安心生孩子带孩子就行了!” 2018年3月的一天,当时还在县直机关工作的卢毅,回家说出想下乡扶贫的想法时,立刻就被泼了一盆冷水。
然而,有了“想法”的她,一整夜都没有合眼,两种“声音”在脑海里斗来斗去。纠结了一夜,第二天一大早,她毅然去报了名,请缨驻村扶贫。
进村简单安置后,她便拿着笔记本,换上平底鞋,马不停蹄走访贫困户。
“怀孕了还下来扶贫,是来镀金的吧?”面对村民的质疑,卢毅没有解释,热情不减,到贫困户家中一坐就坐大半天,“爷爷”“奶奶”喊个不停。
一个月下来,82户贫困户被卢毅走访了两遍。一家家访、一个个问、一项项记,她在土桥村19个村民组之间来回奔走,村里哪里有个沟,哪里有棵树,贫困户家的生活状况、致贫原因等情况都记得一清二楚。
因孕期长时间走路,卢毅原本35码的脚硬生生地肿成37码,孕期曾出现过流产先兆。一直快到预产期,卢毅才请假回到县城。“贫困村不能没有扶贫队长,组织上多次找我谈话,让我安心休假,再换个人驻村。可是我想如果就这样离开了,今后我一定会后悔的!”卢毅说。没等休完产假,她又回到土桥村,继续奔走在扶贫路上。
一边是嗷嗷待哺的幼子,一边是时不我待的扶贫。平衡家庭与工作的矛盾,哪有想象中那么简单?
有一天,八个月大的孩子发高烧,卢毅因为村里的事没能及时回家,当她晚上到家时,爱人第一次对她怒吼:“离开你卢书记,土桥村还有李书记张书记,可是咱孩子就只有一个妈,这日子你到底还想不想过了?”委屈的泪水在卢毅的眼眶直打转,抱着病中的孩子哭了好久。次日一大早,带着对家人的愧疚,她又回到了村里忙碌了起来……
土桥不“土” 幸福指数升
“那一片是我们村的莲藕基地,采取‘合作社+基地+公司’的经营方式,村民可以为合作社打工,也可以外出务工,既收租金又拿工资。”卢毅说。开口闭口都是“我们村”,在内心深处,她把土桥村当成了自己的家,不经意间常以村民自居。
土桥村原本是一个深度贫困村,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人口92户203人,贫困发生率高达5.39%,村集体经济几乎为零。卢毅带领土桥村成立了土桥现代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将全村7260亩土地一次性流转,每亩土地年租金不少于800元。
“合作社转起来了,厂子开起来了,在家门口就能上班挣钱,俺们都没空打牌了,村里连吵嘴打架的都少见了。”村民孙秀芳说。
多想“金点子”,多探新路子,千方百计增加村民收入。“我们村的农业种植合作社除了种植传统的玉米、小麦外,还有1000亩的土地种植订单蔬菜。主要种植西兰花、青刀豆、莲藕等优质蔬菜,销售到长三角地区。”卢毅说。
为了发展第二产业,卢毅多次组织召开“土桥老乡请您回家”座谈会,邀请本村外出务工成功人士回乡创业,借助他们在外积累的经验和技术,提供优质的服务和政策支持。4家企业先后进驻土桥村,村集体采用提供扶贫车间或入股的方式获得分红,不仅带动了村民就业,也增加了村集体收入。
截至2020年底,土桥村集体经济达到119.3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达1.2万元。庄庄通了水泥路,户户有了自来水,家家用上了水冲式的卫生厕所。党群服务中心、小学、幼儿园、文化大礼堂、居家养老中心均投入使用,村民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如今的土桥村一点都不“土”,曾经的“落后村”变成致富上进的“先进村”。
一路毅行 奋斗致青春
有一次,卢毅为贫困户张家兴送来老党员补贴,张家兴不肯要,还主动要求取消他家的贫困户。张家兴的举动让卢毅有了一个想法:在村里举办“脱贫擂台赛”,让贫困户登上擂台,比挣钱、比卫生、比脱贫,形成“我能挣钱我骄傲”的氛围。
“刚开始,贫困户还有点不好意思说,渐渐地,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变成了‘拉家常’式的擂台赛。”村民比来比去,村里再也看不到闲人了,搞养殖、搞种植、搞卫生、到蔬菜基地务工,村里到处是忙碌的身影。
贫困户于健家里有四个孩子,妻子残疾,于健整天借酒浇愁。于健家的门槛都快被卢毅踏“破”了,天天盯着于健不放,安排他干这干那。“那时候卢书记挺个大肚子,还操心我家的事儿,我再不好好干都觉得对不起她。”于健说。在卢毅的帮助和鼓励下,于健种蔬菜、卖蔬菜、看光伏、搞卫生,日子过得蒸蒸日上,孩子们的学习奖状贴满了半面墙。
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贫困户李华一家五口,三个孩子在上学,孩子父亲鹿纯峰患有强直性脊柱炎,又不能干重活。卢毅为李华一家操碎了心,跑前跑后为她申请了5万元的扶贫贷款,又帮助她申请了公益岗位。在各种帮扶下,2018年,她家人均年收入达11000元。
一路走来,卢毅因委屈和困难而哭过,还曾因缺氧住院过,可她却从没有后悔过。因为,她曾因群众的关怀关心而笑过,因为乡亲成功脱贫而激动过……
如今,卢毅的选派工作即将结束,她放弃了县直机关的工作,选择留在了许疃镇任镇党委委员,继续分管土桥村工作,从自己手中接过“接力棒”,带领大家从脱贫攻坚走向乡村振兴……
“当前,我们的工作重心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我们要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汲取‘能量’,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乡村振兴奉献所有智慧和力量。”采访结束时,卢毅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