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水还田!亳州畜禽规模养殖环境治理再提升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为深入推进畜禽规模养殖场环境污染治理工作,践行“种养结合、生态循环,清洁养殖、美丽畜牧”的理念。近日,我市制定下发了《亳州市畜禽规模养殖场肥水还田技术指南》。

技术指南要求畜禽规模养殖场进行种养结合,按照不少于 6 个月的储存容积,配套建设密封厌氧发酵池、肥水储存池,铺设管网等,进行粪污土地消纳。规模养殖场将畜禽产生的粪污和冲刷圈舍的污水全部全量密封收集,固液分离后,粪水输送到密封厌氧发酵池进行深度厌氧发酵,粪渣运送到堆肥场进行好氧堆肥。发酵后的肥水输送至密封存贮池贮存,实现粪水变肥水。日常密封收集存贮的肥水,在农时季节作为基肥或稀释后作为追肥还田,通过加压泵注入田间管网,还田施用。

《技术指南》下发后,市生态环境局、市农业农村局第一时间下沉基层开展养殖肥水还田技术推广工作,让全市畜禽规模养殖场和种植经营主体掌握肥水还田技术要点。各县区农技、畜牧、农发、畜禽规模养殖场、种植经营主体等负责人参加了技术培训。

亳州市加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秉承绿色发展的理念和要求,通过资源合理利用和种养循环,实现畜禽养殖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协调发展,走出一条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相适应的现代畜禽规模养殖可持续发展之路。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