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了,我们就快团聚了!”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家人们都还好吗?我还活着,现在在西藏。当初我不顾你们的反对去参了军,让你们担心了。我跟着部队参加了解放战争,从徐州一路打到了西藏,现在还入了党。新中国成立了,我很快就会与你们团聚的!”

——1949年王允清写给父母的家书


已90岁高龄的王允清老人

15岁参加解放战争身经百战

家住谯城区古井镇董门楼村王三楼自然村的王允清老人,15岁瞒着家人报名参军,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大西南、解放华中南、解放西藏等多场重大战役,经历过多次生死考验。退伍后,他却深藏功与名,放弃了组织分配的工作,回到家乡服务群众。

老人今年90岁了,但身体硬朗、口齿清晰,他还记得参军后给家人写的第一封家书。

“当时是1947年,解放军在芦庙打仗,我想去报名参军,因为我是家里的独子,家人不同意,我偷着去的,参军后不久就跟着部队去打徐州了。”王允清说,他跟着部队边走边打,一路到了西藏。在那里,王允清迎来了新中国成立的好消息。

王允清所在连队的指导员也是亳州人,是连队为数不多的“文化人”。有一天,指导员与王允清聊天,得知他两年多未与家人联系,建议他写一封家书,报个平安。“我识字不多,那封信是指导员根据我的口述,帮我写的。”王允清说,虽然70多年过去了,这封家书早已不在,但他还清楚地记得,信上他问“家人都还好吗?”,并告诉父母“我还活着,现在在西藏”,向他们简单叙述了自己跟随部队从徐州到西藏一路的艰辛。

“我还告诉他们,‘我现在还入了党,新中国成立了,我很快就会与你们团聚的’。”王允清说,1956年他退伍回家后,听村里人说,他的父亲在收到他的来信后非常激动,因为不识字,到处找人读信,高兴极了。

人民全力支援淮海战役

记者从市党史办了解到,解放战争时期,处于豫皖苏三省交界处的亳县成为人民解放军和国民党军竞相夺取的战略要地。1947年1月,晋冀鲁豫野战军在刘伯承、邓小平的指挥下,发起豫皖边境的战役。刘邓大军在攻取河南省的柘城后,分头向驻守在鹿邑和亳县的地方部队和反动武装发动进攻。

自1947年2月1日至1948年2月21日,一年之内,为解放亳县,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进行了六次交锋,最终取得了胜利,亳县全县解放。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连云港),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队进行的战略性战役。

淮海战役期间,亳县地区是淮海战役的大后方,是解放军重要的支前物资转运站,其部分战斗延伸到亳县境内。当淮海战役打响后,亳县人民在县委领导下,全力以赴,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了大力支援。

“一切为了新中国,一切为了人民”

王允清保存的每一枚纪念章都记录下了一位战斗英雄的南征北战、枪林弹雨和九死一生,记录下了一位有着73年党龄的共产党员无悔奉献的一生,诠释着什么是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什么是对党“绝对忠诚”。

退伍后,王允清深藏功与名,放弃了组织分配的工作,选择回到家乡服务群众,更诠释了老一辈共产党人的朴实纯粹、淡泊名利,以及坚定的理想信念。

王允清只是千千万万战斗英雄中的一员,解放战争时期,在亳州这片红色的土地上,还有很多无名英雄献出了生命。在曾作为淮海战役解放军后方医院的谯城区牛集镇安溜村,200余名战士因医治无效长眠村头,谯城区芦庙镇、蒙城县漆园街道十里井村黄庄、中原野战军后方医院旧址姜公馆……都留下了英雄们的红色足迹。

多年前的战争硝烟早已散去,然而,我们党和其领导的人民军队所建树的“一切为了新中国,一切为了人民”的伟大解放战争精神,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播种的中国梦想,将永远放射出耀眼夺目的光芒,在中华大地上催生出改革开放、科学发展和人民幸福的满园春色。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