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情怀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去年十月,我登上南下的列车,前往井冈山茨坪学习。列车在“大京九”线上行驶了十多个小时,于午夜时分到达井冈山站,又经一个小时的“颠簸”,到达了茨坪镇。

躺在床上,我毫无睡意,思绪万千:井冈山是革命的圣地,新中国的摇篮,毛泽东同志曾在那里写下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著名论断,点亮了中国革命的灯塔,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一路的疲倦使我不知何时便进入了梦乡。

清晨,窗外几声清脆的鸟鸣声,把我从睡梦中惊醒。凭窗远眺,四周群山环抱,峰峦叠嶂;松涛阵阵,郁郁葱葱。高高的山岗上“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碑”巍峨耸立,庄严肃穆;商业中心的“天街”两边白墙黛瓦,屋檐飞翘入云;宾馆、温泉、疗养院等比比皆是,车水马龙、游人如织,一派繁华景象。

为期一周的学习安排得井然有序。白天学习业务,晚上,井冈山干部教育学院的讲师及革命前辈袁文才、曾志的后人讲述先辈们的革命故事。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来到井冈山,在农民队伍首领袁文才、王佐二人的帮助下,走上了井冈山,并在这里开展游击战争和土地革命,后又与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的部队在这里会师。并建立红色政权,创立了我党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为新中国的成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学习期间,在会务组的精心组织下,清晨,参加会议的全体同志身着红军服、头戴红军八角帽,排着整齐的队伍去瞻仰“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一进大门,映入眼帘的是块横式牌坊园标,上面写着“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九个烫金大字,纪念堂里陈列着80多位革命先烈的遗像、生平简介和部分革命遗物,还有近万名革命烈士的名册;大厅的四周墙上嵌刻着井冈山上斗争时期壮烈牺牲的烈士英名。整个纪念大厅鸦雀无声,只有讲解员声情并茂的解说在大厅里回荡。此时,大家的心情和我一样,观看着,聆听着,感悟着……

出了陵园,我们又来到高大雄伟的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朱德题写的“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八个光彩夺目的大字苍劲有力,熠熠生辉。进入序厅,巨大的屏幕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八个大字金光闪闪,背景画面上电闪雷鸣,炮火连天,冲锋号、喊杀声响成一片,仿佛一下子把人们带回了那个腥风血雨、战火纷飞的年代。在馆内,大家还分别观看了“黄洋界保卫战”“红军洞”“挑粮上山”“八角楼的灯光”等十多个场景,许多场景中的物件,都是当年的实物,如毛泽东用过的油灯、砚台,朱德挑粮用过的扁担、红军用过的枪炮等;特别是馆内展示的革命文物、珍贵文献资料和历史图片,更加勾起人们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无比崇敬和怀念。

时近中午,大家来到了茨坪西北六公里外的小井村“井冈山红军烈士墓”。这里曾是红军医院旧址和红军伤病员殉难处。1929年1月,敌人调集大批人马,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三次“会剿”,住在小井村红军医院的130多名红军伤员和群众由于来不及转移,全都被捕、壮烈牺牲。大家向烈士们默默致哀后,讲解员用手指向附近的一个不起眼的小土丘,只见土丘前面竖立着一块小石碑,上写着“魂归井冈——红军老战士曾志”。曾志于1928年4月上井冈山,参加过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她去世时留下遗言“我的骨灰一部分埋在井冈山一棵树下当肥料”。简短朴实的话语,充分体现出一个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操和革命情怀;曾志的一言一行和红色家风,正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者家国情怀的真正写照,至今听来让人动容泪下,敬佩不已。

青山有幸埋忠骨。离开井冈山那天,望着车窗外一座座青山渐渐离我远去,心情十分沉重,依依不舍。我想,无数井冈山儿女为了追求真理,为了理想和信念,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长眠于这块用献血染成的红土地上,他们与山河同在,与日月同辉。正如诗人臧克家《有的人》诗中所写的“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悲壮的历史,人民永远铭记,共和国永远不会忘记,井冈山革命精神将世代相传,流芳千古。

再见了井冈山,我一定会再来看你的。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