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户养牛羊 好日子“牛”起来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蔡洪震正在喂牛

亳州新闻网讯  炎炎夏日,在蒙城县小涧镇尖山村,记者刚一下车,就听到“哞哞”的牛叫声和“咩咩”的羊叫声。村民蔡洪震熟练地操作着叉车将秸秆从高处搬下来准备打料,妻子邹瑞正在牛棚里喂牛。夫妻俩夫唱妇随,满脸的精气神。

蔡洪震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几年前,因一次意外车祸,蔡洪震再也无法外出打工,只能靠着几亩承包地维持生活,是尖山村最贫困的家庭之一。

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时,蔡洪震心中充满了迷茫,但看着两个正在上小学的女儿,他感受到了一个父亲应该肩负的沉甸甸责任,于是,他决定要用自己的双手改变家庭的困境。然而,怎么才能摆脱贫困呢?成为摆在他面前的难题。

这时,尖山村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人员来到了蔡洪震家中,向他详细介绍了扶贫政策。经过与妻子商量,蔡洪震决定发展养殖业,从亲戚家借了1万元钱购买两头小牛犊,将自家院子改建成牛圈,开始了养殖路。

肯吃苦、肯钻研的两口子一心扑在养牛事业上。为了掌握养牛本领,蔡洪震“多方取经”,看影像资料、买书、请教周边的养殖大户……经过夫妻俩的精心照料,两头小牛犊茁壮成长,个个膘肥体壮,出栏时一头牛净赚了7000余元。这更加鼓舞了蔡洪震的斗志,他产生了扩大养殖规模的念头,但发现缺少资金。村委会了解情况后,及时帮他办理了5万元扶贫小额信贷,并且协调乡镇相关部门办理了养殖场修建相关手续。

红红火火的养殖事业开始迈进了新篇章。在相关部门的帮助下,通过他的不懈努力,蔡洪震一家在2017年实现了脱贫。脱贫后的他更是全身心投入到养殖上,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目前,他的养殖场有26头肥牛、9只羊,预计到年底存栏50头牛、30只羊。

“现在我已经掌握了养殖牛羊的技术,下一步,我要把技术传授给别人,带动身边的脱贫户一起发展养殖,共奔富裕路。”蔡洪震表示。据了解,小涧镇将以尖山村黄牛养殖为示范,引导黄牛规模养殖产业发展,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