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游遐思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一个月明星稀的仲夏夜,我与阔别多日的友人汤足饭饱,归家无趣,便沿着环城公园的羊肠曲径款款而行。我俩述说着分别以来各自的种种际遇,夹杂着一些个人的感受和体悟。一人讲时,另一人便听。讲的人不必在意条理,听的人也无须有意应和。说完清浅一笑,听罢莞尔会心。

有时候,所谓知己,不是你与我想的一样,而是坦然接受你与我想的不一样;不是我懂得你,而是即便我不懂你,你亦不以为忤。

回想少不更事时,总渴望获得别人的理解,恨不能四海之内遍寻知己,“上穷碧落下黄泉”“思君不见下渝州”。得对方一句嘉许,便心旌摇荡,喜不自胜,似乎一瞬间所有的努力都得到了见证,无限的情思终有了依托。相反,如果自己倾心相告后,对方未能会意或是反应平平,便顿时心下颓然,喟叹知音难觅、“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实际上,这是内心的孤独感在作祟,以为只要有个人能理解自己,便是皇天有情、吾道不孤,反之就孤苦伶仃、愁惨绝伦。

电视剧《庆余年》里的女主角说过一句话:“如果可以找到一个托付孤独的人,人生是长是短,都有了意义。”初听此言,竟然感动不已。后来细想,才知未必——孤独恐怕是不能托付的吧?它只能留在个人内心被不紧不慢地酿造,至于最终酿成何种滋味,或浓郁或清淡,或苦涩或微甜,全凭个人造化了。若是非要寻一个自救的途径,只能说,我们要不断用知识、阅历、感悟充实自己的内心,心里装得越满,留给孤独的空间才会越小。叔本华在《人生的智慧》里写道,一个思想深邃、远大的人有可能会选择独处,因为一个人的精神世界越丰富,对身外之物的需求也就越少,同样对别人的依赖性也越弱。这应当是一种理想状态。

待到我们年纪稍长些,又总是过于在意外界对自己的评价,行事言语但求谨慎周全,唯恐因为一句言差语错,败了口碑、损了形象。有时越是想着“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反而越是感到如履薄冰、无所适从。归根结底,还是内心不笃定。心若浮萍,遇雨打风吹,则南北东西,不知所往。我们很有必要爱惜自己的羽毛,可是我们注定无法获得所有人的认可,毕竟每个人评价他人的标准各不相同。好比你的丰腴之姿能入唐明皇的法眼,却依然架不住楚王好细腰。人行于世,谁都难躲非议。俗话说:“谁人背后无人说,谁人背后不说人。”但人终究是活在自己的感受里,而非他人的评价里。看重别人的口,便是看轻了自己的心。正如总想取悦别人,实则是不懂得如何取悦自己。从患得患失、忧谗畏讥,到不以物喜、宠辱偕忘,这段路途,我们走了很久。从无到有是生之乐趣,得而复失是岁月必然,无谓得失是劫后顿悟。

两人再寻常不过的谈话,却引出我无限遐思,不知是重逢使然,还是夜色所致。其间,我们偶然听到河对岸似乎有呼号声响起,掠水而至,不甚分明,旋即湮灭。正要细究,忽见一黑影跃起,原来是一只憨态可掬的水鸟呀!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