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椅编织“编”出致富路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王金梅在手工编织椅子

小暑时节,灼热铺天盖地,阵风吹过,不远处大片大片的玉米苗热浪翻滚。“现在是农闲时节,地里也没啥活,我就多编几把藤椅,给孩子们挣点学费。”7月9日,蒙城县马集镇马庙村脱贫户王金梅边忙着手中的活计,边和记者唠家常。

在当地村民的眼里,40岁的王金梅是个苦命的女人。2017年,王金梅的丈夫李辉因病导致双眼失明,失去劳动能力,两个儿子在上小学,家里人多地少,生活异常贫困。2017年11月经本人申请、村级评议和公示等程序,王金梅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支持下,王金梅家的日子渐有起色。

由于王金梅勤劳能干,2017年她被鲲鹏新能源公司聘为马庙村光伏电站看管员。平时除了打扫光伏电站卫生,王金梅还要照顾两个年幼的孩子和残疾老公,打理自家的8亩田地。2018年10月在镇党委、政府的帮助下,通过低保、光伏、公益岗等多项政策叠加,以及王金梅个人的努力,王金梅一家人均年纯收入超出5000元,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并于当年成功脱贫。

“在被评为贫困户之后,别人都说‘王金梅,你以后的日子不用愁了,国家会救济你的’,每当听到类似的话,我脸上都是火辣辣的。”王金梅说,当时她就暗自在心中发誓,一定要学习一项技能,靠自己勤劳的双手摆脱贫困,让家人过上幸福的生活。

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了解其迫切希望致富的愿望之后,积极邀请她参加村里组织的各种技能培训。2018年,村里的一家手工艺公司举办的编织座椅培训班吸引了王金梅的注意。“原材料送到家,成品上门回收,不需要我投入成本,按件计资,只要肯卖力气,在家不耽误干其他活,每个月能增加一千多块钱的收入。”王金梅说。

刚开始,因为技术不熟,王金梅不仅编织的很慢,还经常编错,一把椅子来来回回要编七八遍,才能成功。腰坐疼了,手勒肿了,她都咬牙坚持,她还给自己定一个目标,每天至少编两把椅子。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她每天早早地起床工作,到很晚才能去睡觉。到了交货的时候,每把椅子的手工费是10元,她第一个月赚了600元。随着技术的不断熟练,王金梅就给自己定了更高的工作目标,现在每天可以编四五把椅子。

“现在是吃不愁、穿不愁、住得好,孩子上学不操心,看病也有保障,日子越过越红火了。不过,想要致富必须靠自己奋斗,要不然对不起党的好政策和各级干部的关心。”王金梅感激地说。现在其丈夫病情稳定,有时还能给她帮点忙,两个孩子学习成绩很好,生活充满希望。

藤条飞舞,灵巧的双手上下翻飞,不大一会,一件精致的手工藤椅就呈现在面前。王金梅的编织技术越来越好了,编织椅子的效率也越来越高。去年王金梅家的人均纯收入超过1万元,今年她对自家的土地进行了结构调整,想在编织藤椅的空闲,再从土地里多淘点金。

“现在村里提出乡村振兴,要大力发展手工产业,把手工藤椅做大做强,打出品牌。企业的生意越来越好,我再加把劲,日子肯定也会芝麻开花节节高。”王金梅对今后的生活充满憧憬,满怀信心。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