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路上,“归来雁”勇挑大梁——记安徽省优秀党务工作者、蒙城县小辛集乡李大塘村党委书记张向东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蒙城县小辛集乡李大塘村是当地远近闻名的明星村。2020年,实现村级集体收入98.34万元,是蒙城县经济“十快村”“十强村”。

李大塘村能成为乡村振兴的明星村,与其党委书记张向东的努力分不开。2016年,张向东放弃在上海的生意,投身家乡建设。几年来,他抓经济促发展,带领村“两委”班子抓住农业综合示范园机遇,打造菜篮子、果盘子、肉案子、药盒子、粮袋子等五大功能产业园区;他察民情解民忧,创新方式方法,激活乡村治理末梢神经,帮助村民解决日常难题。

张向东就像一只“领头雁”,认真履行职责,带领全村103名党员和村民,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昂首前行。

张向东(右一)走访村里的种植合作社

凝聚党员“粘合剂”

今年6月份,李大塘村党委被省委组织部授予“五个好”村党组织标兵称号。“五个好”指的是,领导班子好、党员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工作业绩好、群众反映好。而在2016年之前,李大塘村还存在领导班子不够团结、党员凝聚力不够的问题。

2006年,原李大塘村与潘巩村合并成为现在的李大塘村。“村庄合了,但工作却没有合起来,原李大塘村与潘巩村的党员和村干部仍然‘各自为政’,各管各的事,制约了李大塘村的进一步发展。”李大塘村委会主任李文兴介绍。

改变这个局面的是张向东。张向东是李大塘村在外创业的成功人士,经过多年拼搏在上海有了自己的饲料厂,年纯收入将近200万元。

2016年4月,张向东放弃在上海的生意,投身家乡建设,成为李大塘村党总支书记。上任伊始,他就开展党员党性教育和政治理论学习,学习党章党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党员精神面貌为之一变。

张向东还带领村两委制定了村集体学习计划和行事例,结合“三会一课”、“一月一课一片一实践”等组织活动,利用“学习强国”、党员远程教育系统等平台,采取集中学习和分散自学等形式,组织党员深入学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期间,他结合农村秋收、秸秆禁烧工作实际,创新开展“把学习教育阵地扎在田间地头”新模式,做到工作、学习“两不误,两促进”。

李文兴告诉记者,经过思想教育,党员干部都意识到身上的责任和担当,自觉服从村党总支安排,干工作不再分原李大塘村与潘巩村,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工作效率得到提高。“主心骨”激活了,村民干事的积极性更大了。

2017年11月,李大塘村党委成立,张向东任村党委书记。在村党委和张向东的带领下,全村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全面提升,为下一步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记者在李大塘村的荣誉墙上看到,李大塘村党委多次被蒙城县委组织部评为优秀基层党组织。2019年,李大塘村党委被市委组织部授予“五星基层党组织”。2021年6月,李大塘村党委被省委组织部授予“‘五个好’村党组织标兵”称号,张向东被评为安徽省优秀党务工作者。

李大塘村获得的荣誉

产业发展“领路人”

精益诚蔬菜基地、尚长河果业、天瑶药业、兴泰源循环经济园、聚富种植专业合作社……一个个项目和企业为什么选择落户李大塘村呢?

从上海回来的张向东思维超前、脑瓜灵活。为了吸引企业入驻李大塘村,张向东多次到企业登门拜访,介绍李大塘村优越区位优势、丰富的资源要素、便捷的物流环境,引进了安徽精益诚食品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形成了农业产业基地、多样产业模式,初步打造菜篮子、果盘子、肉案子、药盒子、粮袋子等五大功能产业园区,为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注入一池春水。

“我们向村里反映没多久,路就修好了。”7月20日下午,在蒙城县聚富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合伙人张其付告诉记者。2020年,聚富种植专业合作社入驻李大塘村,当年流转了530亩土地种植马铃薯、春毛豆、春花生。不久前,张其付发现进出合作社的道路只有4米宽,无法满足货车通行需要,影响到蔬菜的上市销售,于是向李大塘村党委反映此事。

对入驻的企业,张向东总是全力做好服务。他立即向蒙城县交通运输部门打报告,申请加宽道路。

道路加宽工程已于上周结束,宽度达到了5米,货车可以正常通行了,蔬菜销售终于畅通无阻了。张其付说,有了李大塘村党委的大力支持,他们明年准备将种植基地扩大到2000亩。

土地是农村农业发展的基础。“农村要发展、农业要增效,必须发掘资源,做活土地文章。”张向东说,为此他抓住小辛集乡发展农业综合示范园机遇,动员群众开展土地流转,招引产业项目,发展现代规模农业。目前,全村流转土地4000余亩,为农业产业化项目引进打下了良好基础。

张向东还为李大塘村开辟了五项增收途径。土地规模流转促增收,通过核实农户土地,李大塘村重新确权颁证,将沟、路、坡、滩等167余亩土地收归集体所有,再统一对外发包,每年为村集体增收十几万元。农事托管服务促增收,通过村里的“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会议,大力推行种肥一体化农事综合托管服务,种肥企业向村级缴纳服务费,同时又可获得县级20元/亩奖补资金,构建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集体获益”三方共赢新格局。资产清理租赁促增收,大力实施清产核资工作,盘活村级存量资产,借助城郊区位优势,将闲置的4个废弃坑塘改造承包,把闲置的学校、养老中心租给村里的企业当员工宿舍,既解决了他们的住房问题,又增加了集体经济收入。提供有偿服务促增收,分别与企业签订服务协议,为入驻企业提供土地流转、组织劳动力务工、解决矛盾纠纷等服务,收取一定的服务费。发展配套物业促增收,积极为企业争取配套设施项目,建成冷链物流中心1个,常年对外提供保温保鲜租赁业务。

通过土地流转、引进企业、开辟增收途径等措施,李大塘村发展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2020年实现村级集体收入98.34万元,被评为蒙城县经济“十快村”“十强村”。

美丽乡村“守护者”

李大塘村是安徽省首批美丽乡村示范村,2013年启动建设,公共服务中心、文化广场、幼儿园、农耕园等公共设施齐全。“李大塘是俺家,农村不比城里差。”这句话是记者采访期间,听到村民说得最多的话。

作为省首批美丽乡村示范村,如何让李大塘村 “颜值”保持下去呢?张向东探索出“四有四管”美丽乡村长效管护运营机制,推动美丽乡村从初始“形态之美”迈向成型“制度之美”。

“‘四有四管’即组建队伍,有人管;发动群众,有力管;建立机制,有序管;提升颜值,有效管。”张向东说,近年来,李大塘村共开发了保洁、护绿等公益岗位56个,做到环境卫生有人打扫、花卉苗木有人养护、沟塘水系有人清理、公共设施有人管理;采取“网格划片、党员包保,群众监督、信用积分”等评定办法,激发村民管护爱护的热情;持续开展“最美家庭”“美丽庭院”评比活动,建立实行村对庄、庄对户、户对公益岗位“三评”常态化考核奖惩制度,开展动态评星授牌评选活动,落实公益岗位每月“600元+200元”绩效考核,激发村民、保洁员投身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的积极性;不断争取项目支持,持续加大资金投入,累计投入五百多万元,配套基础设施和绿化亮化、美化,升级改造农耕园、农博园,在保持美丽乡村“容颜不老”的基础上,精心美颜,再添新颜,充实美丽元素,丰富时代内涵。

生活环境好了,乡村治理也要跟得上。张向东任职以来,不断拓展党建新阵地,创新为民服务载体。2017年,张向东推行党员“任责定岗”,实行党员包保网络,将全村划分为43个网格群,若干名党员包保一个网格,每名党员负责联络若干名群民,做到群众事有人问,矛盾化解在基层。

在推行党员“任责定岗”的基础上,张向东将村民分为党员家庭、乡贤家庭、“五好”家庭、外出致富能手家庭、文明家庭等,增强村民的荣誉感、归属感,主动投身到村庄环境整治工作中。“获评党员家庭,既是鼓励也是责任。”党员怀松说,生活中要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带头把房前屋后的卫生搞好,这样才能对得起党员家庭的称号。

张向东还制作了“便民服务卡”,上面记载着每个村干部的职务、名字、电话以及分管业务,村民可以“按图索骥”咨询和反映问题,同时建好政务服务大厅,健全便民功能,打造“线上+线下”相互补充的政务服务载体,构建为民服务“一站式”服务。

“党员是为群众服务的,只要能让群众满意,我们再辛苦也是值得的。”张向东表示,今后他和村两委班子将继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李大塘建设得更加美丽,不断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快评

乡村振兴,需要更多的“张向东”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张向东主动放弃在大城市舒适的生活、成功的事业,回到家乡,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将党员凝聚在一起,增强了基层堡垒的战斗力,让李大塘村的乡村振兴有了“主心骨”,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张向东不仅有情怀,而且善于思考,不断创新基层治理模式,如“把学习教育阵地扎在田间地头”、党员“任责定岗”、村民分类管理等都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价值。要想实现乡村振兴,就需要更多的“张向东”来当好群众的“领头雁”。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