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发出号召 安徽党员在行动丨处处为群众着想,时时听群众召唤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乡亲们,‘群众说事情 ’开始啦!有啥事敞开说,咱尽全力解决!”7月26日傍晚,萧县庄里镇陶墟村东黄庄活动广场,随着村党总支书记、“网格长”韩影一声吆喝,纳凉的村民们有说有笑聚了过来,无拘无束拉起了心里话。连日来,这样的场面在萧县乡村已成一景。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向全体中国共产党员发出伟大号召。萧县广大党员迅速行动起来,结合党史学习教育,积极开展“群众说事情”活动,深入基层、贴近一线,随时随地听群众说事,为群众办事,把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把温暖送到群众心坎上。


图片

萧县杨楼镇裴庄村党员奋战在防汛排涝一线。董晴 摄


有事只管说  能办马上办


“有事只管说,说了就能办。村里的党员干部都是好样的!”新庄镇肥庄村的刘素荣大娘不住夸赞。老人独自带孙子很辛苦,特别是雨天接送孩子是大难题,在“流动说事点”向网格员诉说后,村里的党员立即行动起来,轮流当起孩子的“护送员”,平时,他们还帮刘素荣在内的留守老人做家务、收邮件。“哪怕是些针头线脑的小事,只要及时给群众办了,都能温暖他们的心窝。”预备党员、网格员邵沙沙说。


闫集镇郑集村距镇政府较远,群众办事不方便。村党总支书记王胜科每次去镇里或县里,总是先问问谁家有事需要办,比如开个证明、拿个快递、进城买点啥的,他顺道就捎带着办了。“群众需要我,招呼一声就行了。”王胜科说。


为畅通群众说事渠道,打通办事“堵点”,萧县推行网格化管理模式,将每个行政村划分成若干“网格”,党员干部在“网格”中各司其职,形成了一支快速反应的为民办实事的队伍。每个“网格”都建立了“群众说事室”,配备了桌椅板凳,有的还添置了休闲娱乐设施,党员干部轮流值班,听群众诉说操心事、烦心事。超市门前、房前空地、田间地头、广场舞池,党员干部站那儿一召集,立刻化身“流动说事点”。这些“说事室”、“说事点”架起干群“连心桥”,让群众感受党的温暖无处不在。县四套班子领导也经常参加村级“群众说事情”活动,听群众说事情、诉心声,为群众排忧解难办实事,起到以上率下的效果。


图片

萧县刘套镇党员深入田间为群众解难题。张倩 摄


“时时处处站在群众立场,替群众着想,随时随地为群众办事,替群众分忧,让群众更有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这是我们党员应有的担当。”刘套镇党员张倩说。

 

办事讲方法  真情解疙瘩


“在‘群众说事情’活动中,我们镇、村党员深深认识到,要更好地为人民办实事、谋福利,一定要心系群众,实事求是,不断学习,不断总结,这样才能提高自身能力,把事情办到老百姓的心坎上,成为他们最信赖的人。”萧县刘套镇组织委员张倩说。


图片

萧县刘套镇党员在说事室里接待群众。张倩 摄


7月7日,刘套镇徐安村村民黄允民来到“群众说事室”,反映他和另一位村民黄涛之间的土地纠纷,语气颇为激动。党员陶新礼、邓广存和网格员宋金娥一边安抚他的情绪,一边帮他梳理事情的来龙去脉。他们还和当事的两位村民一起到现场实地查看测量。


“乡里乡亲的,多大点事儿!都赌一口气,伤的是和气!各让一步咋样?”陶新礼一边帮忙量地一边 “打圆场”。“话说开就行!俺退一步,让5公分!”黄允民率先表态。“让一让,不伤和气!咱也让5公分!”黄涛紧跟着说。两位村民握手言和,最终定下边界。


“徐安村地处苏皖交界,姓氏杂,矛盾纠纷多。我们在群众工作中,因地制宜创新‘八法’,在解决基层矛盾纠纷中很管用。”陶新礼说。“八法”,即“悉心倾听法、化繁为简法、落实诉求法、释法明理法、困难救助法、以心换情法、实例类比法、依法警示法”这八种具体方法。“从家禽丢失到十几年的宅基地纠纷,都可以采用‘八法’灵活处理。”陶新礼说。遇到双方当事人“要面子”而互不相让时,他带着感情来调解,引导说事的双方换位思考,以“和”与“情”为出发点,促成当事人谅解。对一些喜欢“钻牛角尖”或一时转不过弯的当事人,他借力“五老乡贤”,运用身边的正反事例教育引导当事人,促成事情妥善解决。平日里,他和村里的党员积极宣传党的政策、法律法规、公序良俗,引导群众树立起自觉尊崇法律道德的思想观念,促进乡风民风日益好转。

  

干群更融洽 共话振兴梦


这几天,是防汛抗灾最紧张的关头,刘套镇管粥集村党员带头清沟沥水,深挖沟渠、主水路,疏浚低洼地区、易积水路段。“你们可别累坏了身子,瞧你们一个个都成‘泥腿子’啦!”村民们心疼地调侃道。“这点苦算啥,等疏浚好,再大的雨咱都不怕了!”预备党员宗涛一边干活一边响亮回答。


庄里镇栾庄村,两台挖掘机正在路边挥动手臂,党员陈秀同脚踩着泥泞,不停指挥。为确保主汛期村民生命财产安全,这个村抢抓有利时机开挖排水沟、清理沟渠河道、整修田间灌排渠系,并邀请村民代表监督施工质量。村民王进留说,党员干部领着大家修好了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实现了沟相通、渠相连、水能排,给农民吃下了“定心丸”。



“‘群众说事情’开展以来,越来越多的党员干部敢于担当,愿意为群众办实事、谋福利,干群关系越来越融洽。”庄里镇党委书记杨文亚说。


干部作风转变了,群众和他们更亲切了,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也更高了。“对于咱村的发展,乡亲们有什么金点子,咱们群策群力,共同把村庄建设好。”日前,在新庄镇肥庄村的“板凳会”上,镇党委书记邵翠芝向乡亲们“借脑”。“咱村要发展特色产业,一定要建高标准阳光温室大棚。”“村里应该建个乡土人才库,吸引本村在外务工、创业的人才振兴家乡。”坐在同一条板凳上,心与心的距离近了,村民们都打开了话匣子。


“过去,群众有事不愿在村里说,现在愿说也会说了,话题中更多地关注乡村振兴。”邵翠芝说。从她手上的《说事本》里,记者欣喜地看到,群众说的“事”不仅有“柴米油盐的家事”“乡风文明的新事”,也有“基层治理的要事”“乡村振兴的大事”,无不透出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的激情。


“这道理那道理,实干才是硬道理。党员干部就要和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来群众的幸福指数。”萧县县委主要负责同志说。


记者:何雪峰

编辑:陈树琛


(责任编辑:奚婷)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