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锁山是蒙城为数不多的山丘之一,最高处海拔仅76米,因南北高中间低形似古锁状而得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双锁山之所以出名,与长眠在此的6名烈士有关。近年来,经过治理后的双锁山更是引来无数游客,成为缅怀革命先烈的红色教育基地。
环境优美的双锁山
双锁山烈士纪念塔
烈士事迹陈列室
青山翠柏伴忠魂
双锁山位于蒙城县小涧镇东一公里,傍依涡河,南北走向,与南面的尖山、黄柏山和北面的狼山等群山相连。相传,北宋女英雄刘金定曾在山上安营立寨、保家卫国,山上至今仍留存着刘金定护旗座、刘金定饮马泉、刘金定梳妆台等遗迹。
沿着山道蜿蜒而上,冬青女贞等守护在山道两边。山坡上树木葱郁,山顶松柏参天,形成了林荫山道。登上双锁山南峰,便可参观双锁山烈士陵园。陵园里竖立着一座烈士纪念塔,塔高六米,正面书写“革命烈士永垂不朽”,东面书写着纪念碑文。
纪念塔北面便是烈士陵墓。南北成列,东西两排,中间有通道,东边两座,西边四座。陵墓由砖石水泥砌成,底方上圆,每座墓高1米,面积为0.48平方米,墓前立有石碑,高1米,宽0.6米,石碑上刻碑文,介绍烈士姓名和牺牲经过。
据蒙城县文史资料《红色蒙城》记载,位于东列第一排的烈士是张广才,河南封县人,野战军某部副营长,于1948年挺进大别山战斗中牺牲。东列第二排烈士是高永明,河南省巩县人,野战军某部战士,于1948年与张广才同志在同一战役中牺牲。西列第一排烈士是赵月同,山东人,中共小涧区委书记,于1948年2月28日反动会道门暴动的第二天,在小涧区黄庄英勇牺牲。西列第二排烈士是陈文林,山东省人,中共小涧区委组织部部长,与赵月同一起牺牲。西列第三排烈士是蔡端正,小涧区郭店乡陆圩人,地方工作队通讯员,与赵月同一起牺牲。西列第四排烈士是陆迪仁,小涧区郭店乡陆圩人,宿蒙县大队战士,于1948年反动会道门暴动中在小涧集牺牲。
多次修缮慰英灵
1983年春,当时的小涧区委、区政府于双锁山山顶南端修建了“双锁山烈士陵园”,将境内张广才、高永明、赵月同、陈文林、蔡端正、陆迪仁等六位烈士的遗骨移葬于陵园内,建立一座纪念碑,栽植松柏千余棵,另建陈列室五间展示烈士事迹。
双锁山烈士陵园工程分三期进行,1983年春开工建设,次年年底竣工。陵园入口大门在山西南脚下。陵园大门简约大方、庄严厚重。即使时隔30多年,仰望陵园大门,仍然令人肃然起敬。
双锁山烈士陵园经过多次修葺,规模越来越大,设施越来越齐全。陵园大门上方的钢筋拱形门楣上,是蒙城解放后首任县委书记邵光题写的陵园名称“双锁山烈士陵园”。大门两侧的门柱上有当地文化名人张子彬题写的挽联:“青山绿水长留生前浩气,苍松翠柏堪慰逝后英灵。”大门两侧的墙壁上有时任蒙城县人民政府县长刘玉书书写的“义勇可风 洁气长存”八个大字。陈列室内庄严肃穆,南面并排放着当地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敬献的花圈,北墙上展示着烈士的传略、遗像、遗物等。
荒山如今变模样
靠山吃山。曾经很长一段时间里,当地人开挖双锁山,再加上乱砍滥伐,山上渐渐荒芜,景象残破不堪。
2017年开始,按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蒙城县对双锁山进行地矿治理。小涧镇党委有关负责人介绍,按照因地制宜、因陋就简的原则,蒙城县对双锁山进行了升级整治,建设环山柏油路6.6公里,对山体进行了高密度全覆盖的绿化,做到乔灌结合、高低结合、落叶树与常青树结合,共种植了6.6万棵树木,其中又集中打造了花海。
为了预防安全隐患,小涧镇政府还成立了护塘小分队,设立了护塘标识。每天,护塘员带着救生圈、救生绳,不间断地进行巡逻,在保障安全的同时维护良好环境。环境好了,来这儿游玩的群众也越来越多。
如今的双锁山绿树成荫、花草相映,陵园两旁冬青整齐,松柏肃立。每年的清明节、建党节、建军节等重要节日,当地的党员干部、学校师生、普通群众都会登山献花,表达对烈士的怀念和感恩。
站在双锁山上极目远眺,山下绿油油的庄稼生机盎然。而这一切都是革命烈士用生命换来的,他们就像忠诚的卫士守卫着今天的和平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