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这是我们在豫剧《七品芝麻官》里,看到的那位不畏强权、为民请命的“七品芝麻县令”掷地有声的铮铮誓言。与此相应的,还有黑脸包公包青天那著名的龙头、虎头、狗头三口铡刀,铡尽天下贪赃枉法之徒。
我们中华民族是个十分在意个人名声的民族,凡事讲究“人过留名,雁过留声”。这里,有两个相对的成语,可以很好地诠释这一文化理念。它们一个是“流芳百世”,一个是“遗臭万年”。
流芳百世,不但当世人前显贵,而且更能荫及后世子孙,像同样是豫剧的《穆桂英挂帅》里,穆桂英53岁挂帅出征前,还能自豪地高声唱出“俺杨门,辈辈是忠臣”。而遗臭千年,非但当世遭人唾弃,更是连子孙后代都抬不起头来。“人自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这清乾隆年间的一个秦姓状元的名联。隔几个朝代了,还让一个读书人,连和数百年前的奸臣同姓都觉得羞惭,可见余毒之深。
鉴于此,古时很多官员大都能忠于职守,谨言慎行,一生秉持“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不敢稍有懈怠。
古时,一个童生一路科考成功后,带上乌纱帽,穿上紫蟒袍,就已具备了一个官员的外在条件。但下一步如何才能成为名垂青史流芳百世的好官,能被百姓们喊一声青天大老爷,尊一声父母官,那还得要走很长的路,还得要做很多的事情。
“父母官”是旧时黎民百姓对州、县等地方官员的尊称。既然是尊称,那便不是人人唾手可得。据《汉书》记载,西汉元帝时期,有一位叫召信臣的大臣,担任南阳太守。他在任期间,爱民如子,造福一方。他首先兴修水利,解决农业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旱涝问题,唐河县城南至今还保留有当年“召父渠”遗址。
召信臣放下官架,来到田间地头,亲自带领并指导农民精耕细作。劳作累了,便与农民同吃同睡。由于灌溉、排涝及时,耕作合理,农民的收入有了逐年增加。
“仓廪实而知礼节”。在当地人们的日子渐渐富裕起来之后,召信臣又开始了对子民的教化。为此,他制定了许多移风易俗的条规,比如,要求当地人婚丧嫁娶时不得铺张浪费,注重节俭,而针对一些官吏及其子弟的骄奢淫逸,轻则罢官,重则受刑等。
这样,在他的有效治理下,南阳郡安乐祥和,尚俭之风盛行,民众富庶。其他地方的百姓听说了,都向往着能迁居这里。当地人非常爱戴他们这位太守,感觉他就像是一家之主的父亲一样,辛勤带领全家人发家致富,于是便纷纷尊称他为“召父”。
无独有偶,南阳地界好福气。后来到了东汉光武帝时期,南阳百姓又遇到了一位好太守,其人名叫杜诗。由于前面有召信臣太守做榜样,在此基础上,相传他更加勤勉亲民,为老百姓做了更多的好事,给当地带来了更多的益处。于是南阳的百姓就把他与之前的召太守联系在一起,开始有了“前有召父,后又杜母”的说法。这就是“父母官”的最初由来。
后来,一传十,十传百,南阳地区的“父母官”说法就在民间广泛传开了。到了其他各地,当地的老百姓也常把那些勤政廉洁为民办实事的官员亲切地称为“父母官”。再往后,“父母官”的内涵变得宽泛了起来,即凡是在地方任职的官员,无论政绩、人品如何,都被称为父母官。这里一方面含有人们对地方官的一种抬举,一方面也有希望他们能够如“召父杜母”一样,为民谋福利的成分在里边。
于是,“父母官”,这里从最初的一种荣誉,变成了后来的一种希冀。这个变化里,希望有更多的“父母官”能初心不改,始终如一,为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