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我市坚持“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要冲刺”,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全市经济发展保持了进的态势、巩固了稳的基础、积蓄了好的动能,实现了时间任务“双过半”,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期中答卷”,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打下了坚实基础。
安徽盛海堂药业中药生产项目 张延林 摄
经济运行持续向好
上半年,在省统计局公布的24项主要经济指标中,我市有13项指标增速居全省前七位,9项居前五位,5项居前三位;18项指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较一季度增加9项。地区生产总值971亿元,增长14.1%,居全省第7位、皖北六市第1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5.5亿元,增长24.6%,居全省第2位、皖北六市第1位。
投资拉动不断增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9%,增速环比提升7.1个百分点、前移3个位次,其中民间投资增长27.5%、居全省第1位。消费市场繁荣活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33.5%,居全省第2位、皖北六市第1位。生产型企业进出口额增长35.3%。
质量效益持续提升
三次产业比为11.6∶35.2∶53.2,第一产业较去年同期下降0.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分别提高0.4个和0.3个百分点。
农业生产形势好。夏粮总产居全省第2位,生猪产能快速恢复,规上农产品加工产值总量、增速分别居全省第1位、第3位。
工业转型步伐快。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9.1%,居全省第5位、皖北六市第1位,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38.4%和25.4%。
服务业贡献度高。服务业增加值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4.4%,较去年同期提高22.5个百分点。普惠金融加快发展,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贷款余额增速分别居全省第4和第5位,实现直接融资172.8亿元,居全省第3位、皖北六市第1位。接待国内旅游人数、国内旅游总收入分别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92.6%和91.6%,均居全省第3位。邮政业务增速、总量分别居全省第2和第5位。
项目支撑持续增强
项目推动更有力。创新开展“项目建设进度集中攻坚月”活动,分7个批次集中开工重大项目84个、总投资356.8亿元,省重点项目投资完成率、竣工率、开工率分别居全省第3、第5、第5位。组卷上报建设用地51批次、7605亩,以“标准地”方式出让产业用地800亩。
“双招双引”更有效。成立“双招双引”工作专班,扎实开展“招商项目落地集中攻坚月”活动,新签约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10个、总投资增长18%,新落地亿元以上工业项目57个,其中沪苏浙投资项目数和投资额分别是去年同期的4.7倍和6.7倍;引进高层次人才30人,紧缺急需人才150余人。
为企服务更精准。结合“服务企业年·重点企业五级包保”活动,在全国首创“税信通”联合激励机制,率先实行“企业联办服务”,在全省首创“免申即享”平台、率先设立“政务找茬”窗口、率先开展工程项目“全程代办”,省“四送一服”平台问题办结率91.7%,营商环境指标考核居全省第4位。
城乡建设持续发力
提升城市能级。积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119个市本级城建项目完成投资40.7亿元,61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全面开工,我市获批为国家城市体检样本城市,棚户区改造工作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
打造美丽乡村。42个美丽乡村省级中心村建设有序推进,改造农村厕所2.7万户,完成“清水廊道”环境综合整治地图标注工作,村庄清洁行动覆盖率100%,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70%以上。
完善交通基础。与省机场集团公司签订亳州机场建设与运营合作协议,预计9月份开工建设;阜蒙淮铁路亳州段、亳蒙高速公路项目加快建设,新建续建国省干线改造项目11个、完成投资10.5亿元,农村公路提质改造工程开工265.9公里、完工190.7公里。
民生福祉持续改善
上半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3.9%、居全省第9位,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快于城镇,城乡居民收入倍差低于全省。民生支出完成160.8亿元、占比84.3%,32项民生工程有3项提前完成年度任务。城镇新增就业3.4万人,返乡创业3750人,创业带动就业2.3万人。45所公办中小学、幼儿园新建改扩建项目主体完工39所,88个医疗卫生健康事业“三年提升、两年巩固”行动项目已建成60个,建设普惠性托育机构10家。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有序推进,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实现“双下降”,社会治安持续好转,社会大局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