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城县王集乡石山村:日寇战机坠落在这个小村庄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提起八路军,很多人都会想到“小米加步枪”,可见当年部队装备之差。但在1940年,活跃在蒙县城境内的八路军四纵却靠着这些简单的武器,击落了日军一架“零式战斗机”,震惊了中原地区的日本侵略者,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这架飞机就坠落在了王集乡石山村。

彭雪枫(右)与张震在被击落的日机残骸旁留影

日军战斗机坠毁的地方

开挖石山子留下的水塘

顽强阻击日军进攻

在蒙城县王集乡,有一座不起眼的小村庄——石山村。而在81年前,这里却上演了一出军事“奇迹”,日本军队“零式战斗机”就是在这里被八路军第四纵队击落的。

故事还得从板桥集战斗说起。据《红色蒙城》文史资料记载,1940年7月,新四军第六支队奉命改编为八路军第四纵队,仍由彭雪枫任司令员。11月17日,驻徐州日军第十三军十二独立混成旅团,以及蚌埠、宿县日伪军5000余人,加上汽车70辆、坦克20辆,在其空军的掩护下,沿宿(县)蒙(城)公路西犯。

为粉碎日寇“扫荡”,在敌人开始进犯时,彭雪枫司令员决定在蒙城板桥集阻击敌人,杀伤敌人有生力量,挫败敌人锐气,遂令四纵五旅旅长滕海清率部布阵板桥迎击日寇。11月17日,500余日军和1000余伪军分别从宿县、南坪集向我第五旅板桥驻地扑来。预先埋伏在北淝河沿岸的我军前哨部队对敌军开火,以猛烈火力杀伤敌人。敌军顿时队形大乱,伤亡惨重。敌人整理队伍反扑过来,我军前哨遂主动撤退引鬼子至板桥。板桥寨高壕深,五旅警卫营加筑了防御工事,指战员们严阵以待。

日伪军集中大炮猛轰板桥,硝烟弥漫,尘土四起。敌军随后在炮火掩护下,以坦克为前导,向板桥发起进攻。战士们集中轻重机枪、手榴弹,一次次地打退敌人的冲锋,战斗进行得异常激烈。日伪军集中坦克、大炮猛攻板桥集南门,南门被敌突破。滕海清旅长调十三团一营增援,彭雪枫命令司令部作战科长白浪率领纵队特务团两个营前来增援。

机枪打下日军战机

一向傲慢的日军战斗飞行员根本没把“小米加步枪”的八路军当回事,频频进行超低空飞行扫射。机枪连战士们立即组织对空射击,很快一架敌机中弹,拖着长长的黑烟,坠落在距板桥集约十公里的石山子附近,机组三人当场毙命。

在当时,击落日军战斗机被认为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从敌我双方的武器装备上就能看出来。

击落日军飞机的战斗英雄名叫常福祥,是八路军第四纵队特务团机枪连的一名机枪手。他使用的轻机枪为苏联制造的转盘轻机枪。这款转盘轻机枪为“捷格加廖夫轻机枪”,型号为DP-28型,绰号“暴力割草机”。由于结构简单、制造方便、不易发生故障,所以二战期间苏联大量生产。

被八路军战士击落的敌机是二战中赫赫有名的“零式战斗机”,是日本产量最大的战斗机。日本海军正式采用该款战机时间为1940年,正是日本皇纪2600年,后两个数字为“00”,故被称为“零式战斗机”。该款战机长9米,翼展12米,空重仅1500多公斤,最高速度可达每小时534千米,垂直机动性能好,火力猛,作战灵活。

然而,就是这个拥有所谓“纵横‘二战’无敌手”称号的不可一世的家伙,却伴随着日本军国主义的必然命运,连同战机上三名日军战斗飞行员,一同丧生于蒙城的大地上。

昔日荒地今变良田

1940年11月18日,日军“零式战斗机”残骸从石山子拉走,运到第四纵队司令部所在地——涡阳县新兴集,当地人民争相前去观看。12月初,彭雪枫命纵队通信连连长高震远护送敌机残骸赴沈丘、太和、界首、郑州、洛阳等地展览,沿途群众闻讯赶到,争相参观,展览时更是万人空巷。驻军洛阳的国民党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还因此表彰了八路军。

近日,记者来到石山子实地走访,看到曾经的小山丘不见了,留下一片低矮的土堆。据石山村干部介绍,过去群众生活条件差,靠挖山采石过日子,因此昔日的荒山不见了,由于开采力度大,原地挖出一个大水塘。

在81岁的石山村村民陈良山的带领下,记者来到距离石山子不远处的一块玉米地里。陈良山说,这里之前是一块坟地,后来慢慢形成了一片松树林,听长辈说日军的敌机就在这里坠毁的。后来,坟头和松树林都消失了,荒地就成了可耕地。

“土地承包时,松树林这块地分给了我们家。家里老人去世后,就埋在了这里。这几个坟头就是我长辈的。”陈良山说道。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