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最通俗的说法是“牛郎织女”节,中国的情人节,是具有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日期是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有拜月祈福、拜织女、吃巧果、乞求姻缘等习俗。
中国人有重数情结,比如:正月正过大年,二月二,龙抬头,或者是六六大顺,七七大吉,八八大发,九九归一等。几乎每个重数的日子都是一个节日。七月初七这“七重日”更是“天地交感”“天人相通”的吉祥日子。
小时候总是认为七夕节是牛郎织女夫妻相会的日子。晚上带着弟弟跑到黄瓜架下,想听听牛郎织女两口子的悄悄话。为了抵挡蚊虫叮咬,穿上厚厚的外套,趴下,耳朵尽量贴在地面。结果等到日上三竿,耳边只听到蚊子嗡嗡响与远处的蛙鸣,一唱一和的聒噪。母亲找过来说弟弟困了,让赶紧回去睡觉。我不死心,问母亲牛郎织女啥时候才能出来说话。母亲说今年王母娘娘看得紧,织女没办法出来,改成明年再说了。
第二天去学校问同学,有的说听到了,许多同学说没听到,理由大致跟我一样:王母娘娘今年看得紧。
长大以后,才知道,七夕节,也叫乞巧节,一个不止有爱情的节日。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汉代,七夕被赋予了妇女向织女星乞求智慧与巧艺的人文内涵,形成了七夕乞巧习俗,故亦称为“乞巧”。
七月七,入夜阑珊,皓月当空,女孩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赋予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女红技法娴熟,心灵手巧。乞求遇一良人,携手同行,白头到老。
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
参加工作以后,每年单位妇女独享的节日有两个,三八妇女节、七夕乞巧节。妇女节的活动是联欢会,七夕节的活动是手艺比赛。
七夕节当天的活动现场,清一色美女,男士勿进,照常上班。长期担任主持的是妇女主任。
与古时“七夕乞巧”“穿针乞巧”“对月穿针”“兰夜斗巧”和“投针验巧”不同的是,我们的比赛有文武两种才艺比拼。
武艺也是厨艺,爱好做饭的,美女比赛切土豆丝。拿起比赛台上的土豆,拎刀上手,削皮,切片,最后成丝。台上美女手起刀落,上下翻飞,一气呵成。土豆丝基本要求:长短适中,粗细一致,通过裁判仔细打分,评出一、二、三等奖,每年拿到奖状的,土豆丝细的都可以穿针当引线。
接着就是文艺赛,也是针织绣花比赛。一个花绷,一块白布,一根细针穿引一根红色丝线。快速用不同手法,绣出一朵五瓣小红花。评比要求:针法齐整,布面平滑,泾渭分明。
针织毛衣比赛开始,一人两针,一个线团。通常是15针开始,正反针十行,按速度取胜,分出名次。
那年婚后,分配到新的单位,比赛中,很幸运地拿到二等奖。回家跟母亲炫耀,母亲说:你应该告诉大家,你的手艺跟你姐的手艺比,差远了。
听到母亲的话,我哭笑不得回一句:唉!我偏心的妈呀,在你心里,我永远都比不上姐姐吗?
母亲去世多年了,如今人到中年的我,再回想起来,心里已没有了当年的委屈怨恨,反而充满了深深的思念。
那天晚上,女儿拿着衣服,说扣子掉一颗,让我帮忙。
拿出针线,借着灯光,穿针有些费劲。好在最终引线成功。一针一针慢慢细缝,老公夸我手艺不减当年。看到女儿撇撇嘴,那口子蔑视道:你离妈当年差远了。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进步,如今大多数女孩,已不会女红针织手艺,一个小小的扣子,都需要帮忙,我不免叹气道:个人有个人的福,一人一个活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