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挖茨淮新河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茨淮新河,新中国成立以来开挖的最长人工运河,该河从阜阳茨河铺开始,东至怀远县荆山南入淮河,全长134.2公里。河道流经阜阳、利辛、蒙城、凤台、怀远等县(市、区)境。其中,流经利辛县32公里,流经蒙城县34.6公里。

1969年国务院成立治淮规划小组,统一领导治淮。1969年11月,安徽省成立治淮规划领导小组,进行安徽省境内的治淮规划工作。1970年5月,安徽省治淮规划领导小组编制了《安徽省治淮规划》,提交国务院治淮规划小组讨论。规划中提出,在颖河、涡河之间,从茨河铺至怀远开挖茨淮新河,涡河以东从怀远至洪泽湖开挖怀洪新河。

1971年2月18日,国务院治淮规划小组在《关于贯彻执行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指示的情况报告》附件中,把茨淮新河列为治淮战略性骨干工程。茨淮新河的规划得到了中共中央的肯定。

1971年10月,安徽省革命委员会决定,组建阜阳地区茨淮新河工程指挥部,负责茨淮新河工程组织实施。是年11月15日,阜阳专区革命委员会召开各县负责人电话会议,布置茨淮新河开工事宜。会后,亳县、涡阳、蒙城和利辛分别成立茨淮新河工程指挥所,组织动员民工,奔赴茨淮新河工地。1971年11月20日,茨淮新河工程正式开工。河道开挖采取自下游开始逐渐向上游推进的方法实施,全部工程分五段八期施工,由阜阳地区茨淮新河工程指挥部负责组织实施。其中,第二段至第四段工程涉及到蒙城和利辛辖区。

第一段工程从入淮河口至怀远县罗集乡颜庄,长42公里。阜阳地区10个县及淮南市凤台县共11个县的民工30万人承担开挖任务。第一年最高上工人数达37万人。于1971年11月开工,1976年春大部分结束,尾工拖至1981年底完工。为确保完成任务,中共利辛县委决定在原有2.2万人的基础上分两期增加民工,到1973年2月以前组织民工4.7万至5万人。蒙城县组织2.5万人开赴工地。

第二段工程从怀远县罗集乡颜庄至蒙城县大兴集,长12.3公里;于1973年10月开工,1974年5月完工;动员阜阳周边10个县16.9万人。为保证民工、物资供应和工程运输,蒙城县于1973年3月,广泛动员群众,多方筹措资金,对境内的3条工程运输路线进行修正,除加宽路面外,新建桥梁22座,涵洞37道。

第三段工程从蒙城县大兴集到利辛县西淝河口,长36.3公里;分两期工程,第一期工程先挖河道北部,1973年冬季开工,利辛县上民工1.73万人。1974年冬,阜阳周边11个县上工22.3万人,1975年4月完成。第二期开挖南半部,1975年11月开工,11个县上民工25.6万人,1976年4月完成。

第四段工程从利辛县西淝河口至阜阳插花镇,长19.2公里,1977年11月开工。凤台、颍上、利辛、涡阳、蒙城5个县上工20.12万人。涡阳县出工3.42万人,实行大连队、大班组、大车斗、大食堂工作法,完成510万立方米施工任务。1978年4月完工。

第五段工程从阜阳插花镇至茨河铺,长24.5公里,1979年11月开工。亳县、界首、临泉、阜南、太和、阜阳6个县上工16.5万人。1980年5月完工。至此,茨淮新河全线贯通,并为全面完成新河任务奠定了基础。

茨淮新河工程历时7年完成,上工140.15万人次。1990年,茨淮新河主体工程完成,工程总投资5.4亿元。

随着河道的开挖,自下而上相继建成了上桥、阚疃、插花、茨河铺4座枢纽工程。茨淮新河工程以防洪为主,同时具有排涝、灌溉、供水、航运等综合效益,常年可通300吨级轮驳船,阜阳至蚌埠的航程缩短至98公里。分洪排涝方面,4座枢纽联合调度,提高了颍河的防洪标准,减轻了淮河干流正阳关以下、蚌埠闸以上的洪水压力,对确保淮河大堤的安全起了重要作用,同时也为颍河、涡河之间5000余平方公里、1500万亩耕地扩大了排水出路。(李之平 陈显锋 整理)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