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年代,交通如此便捷,本应没有多少离愁,我以前也是如此,总是从一个火热的团队走向另一片崭新的天地,每一次、每个人都欢欢喜喜地送别,又开开心心地融入新的集体。距离不再以百公里计,取而代之的是高铁几小时。然而这一次,要离开亳芜这个大家庭,内心的不舍却随着归期的临近而愈加的浓郁,晚上独自懒散地坐在沙发上,看着自己零碎的家当,不想收拾,就像一个人的赖床,尽量拖延着。
想起晚饭前看那合欢路上的地标建筑反射着夏末秋初的灿烂晚霞,静谧而辉煌。兵马未动,在亳芜园区先行的并非粮草,而是率先建成启用企业服务中心,一切为了企业,一切为了发展。园区为企业服务已经走在了全省前列,涉企事项由帮办转为代办,一站式服务,并率先实施免申即享。盘活一栋楼宇,人力资源产业园填补了一处空白,在给南来北往的客商解释时,不免有些引领时尚的自豪。
再听那鸟啼蝉噪,虫唱风吟,青春的岁月已逝,唯情愫暗生,悄悄地说一声再见,还好,并未走远。拿什么能作一点纪念呢?南来北往的奔忙,日积月累的平淡,慢慢疏离了咬文嚼字的状态,习惯了和风细雨地与从建设工地来寻个公道的泥腿子兄弟谈心。各方利益冲突的经济纠纷劳资矛盾占据了我的大脑空间,那些深爱的文字开始躲开我了,诗词歌赋什么的都成了轻飘飘的记忆,与过往的角色渐行渐远,我为我的懒惰而自责,竟再无力利用好业余时间,未能实现之前著书的宏愿。然而转念一想,调解工作也是运用语言的力量,解决现实的问题,虽不是传播,但也有其更现实的意义。当我用亲切的家常话接应怒气冲冲的农民工兄弟,让他们消除烦恼找到依靠,再用据实据理的语言厘清欠薪责任方,让他们承担起应尽的责任,有时面对一屋子七八条大汉,还会有种诸葛亮舌战群儒的豪迈。年复一年,在制度的组合拳下,恶意欠薪的越来越少,恶意讨薪的也自知伎俩不灵了。
一份坚守,就会有一份收获,园区的建设者们,守法意识逐渐增强,良知成为普世价值,让劳动者劳有所得,已然是所有人共识,社会向前向好的宏大进程,得益于每一个小分子散播的公正良知诚挚大爱。
那么说来,就是不需要什么纪念了,有的只是对一片热土的记忆,美丽如斯,活力如斯,一批批同志们,把这一片土地建成了皖北的江南,相信不久的将来,她会成为名符其实的“皖北小上海”。如今,眼看着又一批制造业大项目签约落户,将拉动更多的人在家门口就业,劳动保障工作重点也随即要转入招才引智了,造福百姓的能力又将上一个新的层次。离开前的半年,亳芜人力资源产业园建成并运营了,眼看这一片空置多年的配套房华丽变身成集线上线下招聘、双招双引、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本集聚等功能于一体的产业园,既填补了亳州市的产业空白,又促进了皖南皖北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广阔天地蓬勃事业让人既是欣慰更是不舍。然而离别的笙歌终究还是悄悄地萦绕心底,不道别不觉珍惜,要转身不禁回眸万千。
告别中散漫的意识流,可能被同事们看穿了,有同事就提出,要每位在“亳芜”工作过的同志,在建设中的亳芜公园亲手植一棵树,汇成一片“援建林”,这真的是极好的倡议,等到大家有机会再回去时,也好有一个美好的打卡地了。挥一挥手,就让故乡飘逸的云罩着我的树吧,那些曾经陪伴过我傍晚漫步的云彩,也不会只有孤寂的想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