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城籍抗美援朝“二级英雄”“一等功臣”方新——他怀抱炮弹与敌人同归于尽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在持续热映的《长津湖》电影中,“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抱着引燃的炸药包冲向敌人的画面,感动了无数国人。

在抗美援朝战场上,还有这样一位蒙城籍英雄人物——“二级英雄”“一等功臣”方新,1951年2月12日,在抗美援朝第四次战役中,被敌人团团包围的他引爆一枚迫击炮炮弹,与敌人同归于尽。

方新照片高清复原图

立功证明书

一篇“老兵回忆”引关注

近日,网上一篇题为《优秀的政治工作者 英雄的指挥员——记中国人民志愿军“二级英雄”“一等功臣”教导员方新》的文章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方新同志1925年出生在安徽省蒙城县板桥瓦房村的一个贫农家庭里。”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杨炳南详细介绍了方新的成长经历和英雄壮举。

除了杨炳南老人的回忆文章,记者还在“抗美援朝战斗英雄名单”中找到了方新的名字,同时在国家级博物馆——抗美援朝纪念馆的官网上也记载了方新的事迹,这些都证明方新确实是抗美援朝“二级英雄”。

此外,记者查阅志愿军战史发现,方新所率领的这支钢铁部队创造了两个了不起的纪录:第一个纪录是他们在七昼夜血战中,共歼敌680余名,这是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营级建制歼敌人数最多的一次战斗;第二个纪录是该营被志愿军总部授予“抗美援朝英雄营”的光荣称号,记集体一等功,这是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唯一以这场战争的名字命名的步兵营。

记者查阅资料发现,在抗美援朝中牺牲的烈士很多,但能被评为“二级英雄”的仅有286名。

在抗美援朝战场上,这位亳州英烈有着什么样的传奇?其后人现在何处?怀着深切的崇敬之情,记者展开了采访。

在解放战争中屡立战功

在探寻方新烈士后人的过程中,记者首先辗转联系上了文章作者——87岁的志愿军老兵杨炳南。杨炳南是湖南桃源人,1934年1月出生,1950年10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曾任湖南美术出版社、湖南省新闻图片社社长。

“方新是我们38军的骄傲。”杨炳南在电话中告诉记者,抗美援朝战争中,他是38军一名通讯员,曾受上级指派采访过方新。

2020年,杨炳南将自己采访方新的稿件重新整理,并加入一些新收集的内容,发表了《优秀的政治工作者 英雄的指挥员——记中国人民志愿军“二级英雄”“一等功臣”教导员方新》一文,表达对方新的怀念。

杨炳南在文中介绍,1925年方新出生在蒙城县板桥瓦房村的一个贫农家庭里,祖祖辈辈受尽了地主的压迫和剥削,吃不饱,穿不暖,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方新从8岁起便流浪街头,讨饭度日,14岁时,被征参加国民党东北军百十一师。

1942年,东北军百十一师在我党的大力工作及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感染下,爆发了“八·三”起义,方新加入了人民抗日武装的行列,在党的领导下投入抗日战争中。

从此,方新在党的关怀、培养、教育下,成长很快,提高了阶级觉悟,认清了地主、国民党的反动本质,树立了无产阶级革命人生观,担任了山东军区滨海支队56团3连青年班副班长,并于1943年10月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旧社会、旧军队,方新没有条件学习,深知没有文化的苦。来到新社会、新军队,他如饥似渴地学习,走到哪,学到哪,不仅自己学,还带领全班一起学。在方新的影响和帮助下,全班成了学习先进班,他也成了全连的“秀才”,后来还当了文化干事。

在解放战争中,方新跟随和指挥部队转战山东、东北、华北、中南、大西南、朝鲜等地,为解放全国作出了积极贡献。战斗中,不管是当战士,还是任班长、政治指导员、教导员,他都英勇果断,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工作中,不论是当普通工作者,还是在机关任文化干事、组织股长,他都尽心尽力,忠心耿耿地为了党的事业和部队建设忘我地工作。

由于方新战斗勇敢,组织纪律观念强,善于团结同志,在解放战争中荣立过三大功、战斗一大功,被师部授予“工作模范”荣誉称号。

坚守阵地与敌同归于尽

1950年10月,方新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8军入朝作战。

在朝鲜战场上,38军作战英勇,为志愿军赢得了“最可爱的人”的赞誉。彭德怀司令员在给该军的嘉奖电最后亲笔写下“中国人民志愿军万岁!第三十八军万岁!”从此,“万岁军”名扬四海。其中也有方新的功劳。

抗美援朝战争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50年10月25日-1951年6月中旬,为运动战阶段;第二阶段是1951年6月中旬-1953年7月27日战争结束,为阵地战阶段。在运动战阶段,中国人民志愿军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进行了五次战役,共歼敌23.3万余人。方新参与了运动战阶段第二、三、四次战役,最终牺牲在第四次战役中。

杨炳南在文章中详细描述了方新的牺牲细节和英雄壮举。

1951年1月25日,第四次战役打响。第38军的任务是坚守西线,掩护东线出击。2月5日凌晨,342团奉命接替112师335团的防务,团长命令方新所在的1营守卫汉江南岸京安里以北地段。

教导员方新和营长曹玉海商量决定把1营的主阵地设在京安里以北的350.3高地。这个高地是通向汉城的要地,他的前方是美军“王牌”骑1师据守。方新领着全体共产党员宣誓“为了保卫祖国,保卫朝鲜人民,为了保持1营的光荣,誓与阵地共存亡!”

2月12日早上9时,早雾刚消散,美骑兵1师约1个团的兵力,在24架飞机、52辆坦克、50余门榴弹炮的掩护下,多次向350.3高地发起集团冲锋,被守卫阵地的3连击退。敌人便用炮火加大轰击密度,炮声一停,敌人就分几路向阵地冲来。3连伤亡很重,情况十分危急。

哪里战斗最激烈,方新就出现在哪里,以昂扬的斗志激励全营指战员。战士们纷纷跳出弹坑,与敌人进行殊死搏斗。战斗中,营长曹玉海头部和胸部中弹牺牲。方新一边指挥,一边带领战士们与冲上来的敌人展开肉搏,他的右腿被炸伤,司号员背他撤下阵地,他坚决不肯,仍顽强指挥战士拼杀。敌人冲上阵地将方新包围,但他临危不惧,捡起一发迫击炮弹并引爆,最后怀抱炮弹与敌人同归于尽。

“为营长报仇!为教导员报仇!”战士们拖着负伤的身躯,奋勇与敌人拼杀。1营用鲜血和生命打退美骑兵1师的7次进攻,歼敌680余名,守住了350.3高地,保证了东线志愿军顺利出击。

1954年,方新被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追记“一等功臣”、追授“抗美援朝二级战斗英雄”荣誉称号。

“请帮我了却这桩心事”

“当年在朝鲜战场采访他的场景至今难忘,但遗憾的是当时我没有问他是否结婚、有无子女等情况,除了知道他是安徽蒙城人以外,对他的个人情况知之甚少,这是我的一个遗憾。”杨炳南老人告诉记者,“希望你们务必把英雄后人找到,帮我了却这桩心事。”

带着杨炳南老人的嘱托,记者踏上了为烈士“寻亲”之路。

记者联系了蒙城县党史办、文史办、退役军人事务局等多个相关部门,均没有找到有关方新的资料。在蒙城县烈士陵园,长眠着一位名字为“方欣”的烈士,墓碑上写着“板桥人,1923年出生,1942年参加革命,1951年在朝鲜战场牺牲。”虽然名字和出生日期对不上,但其他信息与方新基本一致,不过遗憾的是,除了这块墓碑没有更多的信息,无法证明两者的关系。而且也没有“方欣”烈士后人的任何线索。

记者又前往蒙城县板桥集镇瓦埠村,实地走访。瓦埠村方姓居民众多,并编修了方氏族谱。在村党总支副书记方政帮助下,记者联系了多位离任村干部和高龄村民,均表示没有听说过抗美援朝烈士方新。

“现在的瓦埠村与1950年代的瓦埠村范围不完全一致,中间经历了多次调整,不排除方新老家被划到别村的可能。如果是这样,寻找方新可就非常困难了。”方政说。

尽管困难重重,蒙城县党史办和退役军人事务局仍然没有放弃寻找。“通过查阅方新烈士档案,我们找到了一位名叫方道君的联系人,推测可能是方新的家人,于是再次联系板桥集镇和瓦埠村。”蒙城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双拥办副主任葛绍斌告诉记者。

好消息很快传来,方道君正是方新的哥哥,不过方道君已经离世,但其家人仍在瓦埠村生活。得知消息后,蒙城县党史办和退役军人事务局一行人很快便前往瓦埠村,见到了方道君后人,并看到了方新的遗物,烈士“寻亲”终于圆满结束。

记者将“寻亲”结果告知杨炳南,并向他发去了方新遗物的照片,圆了老人的一个心愿。

让更多家乡人了解方新

据方道君的儿子方振才介绍,父亲共有兄弟四人,他父亲排行老大,方新排行老二,老三叫方道成,老四叫方道祥。方新牺牲后,部队把他的遗物寄给了其母亲。方新母亲去世后,其遗物由老大方道君保存,最后传给了方振才。

由于时间已经过去近60年,不少方新遗物已经丢失或损坏,“以前有很多合影,包括二大爷(方新)与毛岸英的合影,现在都找不到了。”方振才惋惜地说。目前,遗留下来的方新遗物有《蒙城县板桥区瓦埠烈属军属登记表》《中南军政委员会荣军证明书》《中国人民解放军立功证明书》,一封慰问信和一张方新照片。

“以前我们对二大爷(方新)的事迹了解甚少,虽然知道他是在朝鲜战场牺牲的,但不知道他竟然是二级英雄。为此,我们特意上网搜索,当看到网上的介绍时,内心无比激动和自豪。”方道成的儿子方震说,作为烈士后人,他们将继续传承和发扬烈士精神,把“保家卫国”的红色家风传承下去。

蒙城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双拥办主任路向红表示,目前该县正在建设双拥文化展览馆,将把方新的事迹和遗物进行展出,供人们参观和瞻仰,让更多的人了解方新,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精神。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