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城“大同书店”旧址:真实版“暗战”故事曾在这里发生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在蒙城县城区,有一条叫中大街的南北路,一直是繁华的商业中心。1939年,在中大街上出现了一家“大同书店”。在外人看来,这就是个普通的书店,但实际上它是蒙城共产党地下联络点,开设目的是便于与上级党组织取得联系。

“大同书店”旧址附近

“青年书店”旧址附近

进步青年集资创办

据《红色蒙城》文史资料记载,1938年11月,蒙城县青年抗敌协会(简称“青抗会”)成立后,积极开展抗日救国宣传和抗日斗争活动,影响越来越大,规模不断扩大。到1939年春,短短几个月时间会员就发展到1000余人。

为了适应斗争形势发展,青抗会决定筹办一家书店,一来可以通过书店经营获得部分活动经费;二来可以作为党的地下联络点,便于与上级党组织取得联系。青抗会成员每人一块银元集资入股,1939年夏书店成立,命名为“青年书店”。考虑到国民党反动派视青抗会为眼中钉、肉中刺,甚至看到“青年”二字就眼红,为了安全起见,更名为“大同书店”。

1939年秋,“大同书店”择址重新开业,邀请当时蒙城名士李筱珊题写店名,并担任名誉经理,共产党员杨国正任经理。后来,党组织又派特殊党员杨子仪担任外经理,张俊德担任内经理,陆在华负责采购,尚志忠为店员。

“大同书店”寓意“天下大同”,代表蒙城热血青年的崇高理想。大同书店以经营笔墨纸张、书籍报纸、杂货为掩护,暗中将《新华日报》《拂晓报》《群众周刊》《解放周刊》等进步报纸和一些抗日救亡的小册子,进行交流传阅,了解全国抗战形势,加强抗日宣传工作,激发全民抗战热情,深受社会各界尤其是进步人士的欢迎,来往青年越来越多。

但毕竟是在国统区宣传抗日,国共合作脆弱,书店生存环境险恶,不得不时时处处小心。青抗会根据书店工作以及当时地下党员特点,创作了一首《大同书店店歌》,据说每一句歌词都是当时一名地下党员的代号。他们用这种特殊的方式传递着特殊的信息,开展特殊的工作。

四烈士在书店被捕

大同书店开业以来,一直受到国民党特务的严密监视,尤其是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后,国民党反动政府加大了对共产党组织和进步人士的打压与迫害,大搞白色恐怖,便衣特务经常在书店周围出没。

一天上午,店里突然来了两个陌生的年轻人,说是从大别山来的,要把随身携带的几本《辩证唯物论》卖给书店。杨国正见他们俩目光游离,立即警觉起来,以看不懂和店里不出售这类书为借口谢绝了。接着两个人胡乱翻了一通,买了两本书、一瓶地球牌墨水,还有一本信纸走了。很快,国民党肃反专员粟天一赶到书店搜查。

随着形势严峻起来,上级指示凡身份暴露人员立即转移到根据地,其他人员务必提高警惕,注意安全,做好应对准备。

1940年4月初的一天晚上,尚志忠对杨国正说:“现在风声很紧,一人睡在书店孤单,你到书店来歇歇吧。”杨国正家在书店对门,就从家里拿来被褥,一起睡在书店。刚睡下不久,青抗会成员、三义小学教师刘丙爵来到书店休息,杨国正把床铺让给他自己回了家。当天深夜,书店房东陈国祥急忙叫开杨国正的家门,说:“书店被查,人都被抓了,你赶快离开。”

几天后,杨国正才知道卢锡璜、尚志忠、刘丙爵、杨子仪、岳成武、李季臣等青抗会成员先后被捕,被转移到国民党省保安六团驻地——城东扁担王村。后来,刘丙爵、岳成武被国民党官员保释,而杨子仪、卢锡璜、李季臣、尚志忠被活埋杀害,被称为“四烈士”。

书店旧址繁华依旧

据《红色蒙城》记载,“青年书店”位于黉巷口北面街东,一间门面。“大同书店”设在当时黉巷口路东南角、中大街街东、面向西的一间半门面房里。两个书店都在中大街上,这里也是当时蒙城县城的商业、文化中心。

近日,记者来到蒙城县城中大街,看到黉巷口已经从一条小巷子扩建成了一条主干道。据了解,黉巷口是黉巷与南北大街交汇的一个“丁”字路口,向西不通。新中国成立后,黉巷被拓宽并向东延伸到现在的县委、县政府以东,更名为“新城路”。1984年,新城路向西打通。2015年,新城路再次加宽并向东西延伸,更名为“周元路”。

随着黉巷的不断加宽,原来的大同书店所在位置已经处于今周元路上,与一代抗日名将周元一起,成为蒙城人民永远的记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里有过一家‘青年书店’,不过已经不是原来的‘青年书店’了,后来就消失了。”附近70岁的居民黄水泉说,以前离这不远还有城关印刷厂、新华书店,但现在这些都没有了。记者漫步在中大街上,只见两侧商铺林立,人来人往,非常热闹。街边一家仍在营业的书店,成了追忆过去的符号。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